“高冷”工业题材作品,何以“火热”出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17





  工业题材影视作品近来表现亮眼,持续升温。电影《钢铁意志》、电视剧《沸腾人生》《麓山之歌》等均叫好又叫座。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既有表现几代人努力奋斗的恢宏表达,也有聚焦行业从“制造”到“智造”升级的故事特写,从不同角度表现工业、制造者的新风采,并加入了贴近时代的创新表达,让这个“高冷”的题材变得更好看、更可亲。


  “高冷”的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如何做到“火热”出圈?联系这些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其创作的过程,尤其是通过一个企业、一个产业来折射中国工业制造、智造的整体面貌,不难发现“重塑中国人民的自信心‘长志气’,创新叙事表达方式‘接地气’,体验演绎生活‘花力气’”,是其创作的核心所在、关键所系。是的,当观众沉浸到影视作品的具体情节、细节、场景中时,看到工业经济一浪又一浪地波浪式扩展,一旋又一旋地螺旋式上升的生动图景时,观众的审美情趣怎能不被激发?


  根据小说《重中之重》改编的重工业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讲述了在智造转型的大潮下,国有上市公司麓山重工直面困境,勇于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争锋,最终脱胎换骨的故事,展现了从“制造”到“智造”,从“集聚”到“集群”,实现产业升级的时代缩影。作品通过塑造企业家方锐舟、技术研发员卫丞、全国劳模宋春霞、金牌焊工金燕子等有担当、有信念、有温度的鲜活人物,让观众从他们身上读到了当代中国人为国造器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曲“硬核”工业交响曲,最后真正让观众倾心动容的,就是剧中人物身上所涌现出来的,那份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难能可贵的拼搏、创新、匠心与奉献的精神。


  如何让相对“高冷”的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变得温馨、暖心,并渐渐走近、走进观众心里?关键取决于创作的叙事方式、拍摄的叙事方法。因为工业题材无论是表现的事物对象还是人物对象,相对都是过去创作拍摄中触及不多的,更何况还有大量的专业台词也会给表演带来新的难度。因此,必须将创新叙事方式作为创作拍摄的突破口,以期在化繁为简、雅俗共赏的表达中,去契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在如数家珍、娓娓动听的叙事中,去引爆观众的情感闸口。


  电视剧《沸腾人生》是首部聚焦、描绘重型卡车发展历程的作品,展现我国汽车工业在时代大潮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奋进历程。其之所以能够生动展示华汽人以奋斗青春书写沸腾人生的一轴时代画卷,正是因了其将产业叙事、情感叙事和家国叙事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浪漫主义情感为基调,进而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


  作为工业题材的影视作品,当然应该有产业叙事,这是最基本的线索,也是最重要的辨识度,但情感叙事也不可或缺——虽然拍摄的重点是事件,但影视作品始终是围绕人物来写事件的。基地、机器、工具等可以显得冷冰冰的,但与之相关的人,却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之人。作品细腻地客观地表达人物的个性脾气、真情实感,才使得故事更真实、亲切。至于家国叙事,当是从另外视角完成对工人身上所尽情展示出来的家国情怀的捕捉,特别是通过抓住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聚焦过去和当下,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很好地串联起来,便进一步凸显了工业题材影视作品的主题。


  工业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对导演、演员、剧务等的创作体验、思考、表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对涉及的人、事、物有一个需要深入体验、全面了解、准确把握的过程,一个需要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进行思考、甄别、演绎的过程。总之,要比创作拍摄其他题材倾注更多的精力,花上更多的工夫。如拍摄《沸腾人生》时,为了还原华汽不同时期的风貌,道具组派多队人马,在全国各地寻找符合时代的重卡原型与配件工具,对百余老人家庭进行采访,以确保剧中人物的家中布置符合居住人的性格和条件,并与当时审美一脉相承。《钢铁意志》通过大银幕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鞍钢恢复生产的艰辛历程,同时精准刻画钢铁工人的精神风貌。影片上映后获得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认可,年轻网友纷纷评价道:“看得我泪流满面,钢铁工人真了不起!”“看到了我们父辈的奋斗,感受到了他们那代人为了国家为了理想舍生忘死的精神。”这与演员们下足体验功夫、真正走进了自己所饰演的人物是分不开的。


  把工业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把为工业经济发展、创新而付出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广大工人的思想面貌、精神品质、家国情怀,用讲故事的形式讲给观众听,讲给世界听,通过塑造中国制造、智造的新形象,助推中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的舞台,理应成为当下影视人的共同责任和不懈追求。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