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影片缘何表现亮眼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09





  9月1日,根据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计,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暑期档电影票房为91.35亿元,大幅超过去年暑期档73.81亿元的票房成绩,显示出电影市场的良好恢复势头以及强劲的韧性和活力。其中,浙江电影票房为6.90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7.55%,位居各省市第三。

  灯塔专业版显示,今年暑期档共有包括《独行月球》《人生大事》《神探大战》《明日战记》等11部影片票房破亿元,其中浙产影片《独行月球》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

  虽然这一票房成绩相比疫情前的高峰期仍有差距,但总票房、总人次、场均人次等多项核心指标都呈现稳步回升的态势,体现了暑期档持续复苏的良性运行轨迹,也为行业持续回暖提供了根基。

  浙产影片一马当先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题材多元、类型丰富,科幻片、喜剧片、悬疑片、爱情片、动画片、纪录片等百花齐放,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影选择。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浙产影片《独行月球》。

  “科幻+喜剧”的题材类型以及沈腾、马丽组合时隔7年再度出击,让影片从官宣开始就备受期待。截至9月1日17时,影片票房已超29亿元,有望突破30亿元。

  国产科幻片是今年暑期档的热点。五六部科幻电影集中上映,看起来颇有“神仙打架”的味道,但市场直到《独行月球》上映才分出伯仲,成为继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之后最火爆的科幻电影。

  这次,《独行月球》在科幻制作上拿出了十足诚意。导演张吃鱼表示,剧组邀请科学顾问帮忙构建未来世界观。剧本创作完成后,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全片进行梳理和辅正,包括宇航服、月球车、空间站、飞行器等道具和美术设计,都有材料学、机械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专家支持。

  此外,全片95%的镜头涉及特效。张吃鱼说,为了模拟真实月面,剧组使用了15个共计超4万平方米的摄影棚,并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铺设200吨沙石模拟月面粉尘,100%实景搭建了一座月球上的基地。《独行月球》结合科幻与喜剧产生的积极市场反响,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昭示了更多可能。

  故事和温情是王道

  受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心态更加理性成熟,对影片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浙江共播放电影156万余场,观影人次达1740.55万。《独行月球》等部分影片刚在杭州上映时,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这一火热观影现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好故事永远不缺市场。

  比如影片《独行月球》,在结尾处让男主独孤月作为“中间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全人类。这种“小人物”的重情重义,完成了影片与观众间的“共情”,让许多人心中一动。

  再看今年暑期档的中小成本影片《人生大事》和《隐入尘烟》。前者以儿童视角观察人生百态,故事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为观众带来温暖和思考,最终以17.11亿元的票房成为暑期档排名第二的影片;后者通过讲述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共建家园的故事,让观众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逆袭,影院排片量也持续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两者都能观照现实,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振。《隐入尘烟》在上映第55天开创单日票房新高,并首次进入单日票房前三。暑期档已结束,它的逆袭之路才刚刚开始。

  电影市场的繁荣归根结底有赖于作品的高质量。这些靠口碑不断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影片,为电影产业和电影人带来了更多信心,也将激励他们继续创作出好的作品。

  市场复苏需要内外发力

  暑期档票房的回稳,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不能忽视电影业仍存在的问题。

  灯塔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平均电影票价为39.07元,比去年的36.37元上涨约7%,为2014年以来暑期档最高。同时,尽管今年暑期档上映影片类型多元,可新片数量较之往年有所减少,受疫情影响,新片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疫情中缓慢恢复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优质影片上映,需要更加健康的定档和宣传环境,需要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寻找到更多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性的市场生态,让更多观众愿意重新走进影院。

  不久前,为进一步激发电影消费潜力、促进电影市场有序复苏,国家电影局宣布8月到10月持续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活动,鼓励更多新片大片加快上映,并联合多家电影票务平台发放共计1亿元观影消费券,还推动减税退税、社保费缓缴、房租减免、用电阶段性优惠、营业中断类保险等纾困政策在电影行业落地。

  电影行业和电影人需要更多这样的激励。(沈听雨)


  转自: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