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
您好!
我的偶像突然倒塌,我迷茫了!
这几天您看到新闻了吧!我苦苦追寻的偶像,因强奸罪被捕了!我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每次他出新专辑,我都买两份,一份自己留着,一份为偶像增加人气,也可以送人。他代言的产品我都尽量去买,也鼓动身边人的去买。
我喜欢他的桀骜不驯:他不顾母亲的反对,一个人去了韩国。这和我很相似,我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妈妈对我的管理很严格,天天让我学习,不让我追星。父母越不让我追,我就越去追!
我向爸爸要钱,向亲戚借钱,整天跟妈妈吵架。父母都不理解:我到底喜欢偶像什么呢?我喜欢他帅气的外表,喜欢他的叛逆,尤其是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我还有另外一个偶像也突然轰塌了。
现在,我的精神支柱没有了,很烦躁,很烦躁,心理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萍妞妞
2021.8.17
萍妞妞:
你好!
看到你的来信,很能体会到你此时的心情,老师先给你讲一个心理现象“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群体,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行走,没有目标,缺少安全感。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跟着奔跑,听这头领头羊的指挥,全然不顾旁边的危险,飞蛾扑火般地盲目行动。但为什么行动,行动为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缺失客观的需求判断和对事情的评价,这也叫从众效应。所有羊群对那只领头羊盲目地崇拜,盲目地奔跑,但他们了解那只羊吗?也许并不了解。
就像有些人,美艳惊动四方,但那仅仅是她的外表,她的真实面目和灵魂我们是看不到的。镁光灯下的偶像离我们生活很远,无法全面立体看清对方。其实很多“偶像”都是经过商业包装后进入市场,有自己的经纪公司。偶像更符合我们时代的审美和内心的需求,甚至带动一些经济消费。包装后的偶像外在也许光鲜亮丽,但是,我们无法了解到其内心的变质。
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当我们全部投注于偶像的美好,认为偶像是完美无缺的,憧憬着未来,一旦发现自己长期经营的美好被摧毁了,这层画皮被揭开了,看到其真面目,除了惊愕外,首先的心理反应是否定、防御的,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创伤需要一个缓冲,需要时间愈合,需要新鲜事物的填充,逐步重新建立信念。
老师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偶像,那是我的化学老师。他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因为我的化学学得很烂,当他能成功做出很难的化学实验,把我震惊到了。他能把很难的化学习题讲得很接地气,让我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他的才华。我每天盼望着上他的课,没事就去办公室找他讨论问题,他的豁达、包容、幽默、向上的品质至今还在影响着我。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的化学成绩在市里名列前茅。我与偶像的距离很近,至今跟偶像还保持着联系。
我们的成长需要偶像,但偶像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演艺圈,也可来自科学、政治、文艺、医学、军事等领域,并拓展至身边出色的同学、老师或者长辈,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需求的品质。除了崇拜,他们身上还有更多优秀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去仿效。建议你不妨尝试了解一下。
你的老师曹刚
2021年8月18日
信后反思
中学生偶像崇拜,被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偶像的品质往往也是自己内心缺失的部分,从个体发展来看,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社会成因来看,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即在商业化媒体同资本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学生盲目对偶像的情感迁移可能被极致化商业利用,从而演变为一种“粉丝经济”的工具,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被干扰。
因此,政府部门及工商业界、传媒影视行业、教育工作者等社会各界,应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加强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给中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偶像价值观。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