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双烟一气凌紫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8-07





  壹李少君的忽悠技能


  我至今查不出李少君的真实年龄。历史中的李少君,一无身份证,二无介绍信,三无固定住所,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只知道他的职业叫方士,掌握着使人长生不老的特殊技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四处游走招摇撞骗的盲流。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汉武帝亮出一件很古老的青铜器,问李少君是否认识此物,李少君仔细瞅了瞅,说:“齐桓公十年时,这件铜器曾在柏寝台放过。”汉武帝于是趴在青铜器上仔仔细细核对上面的铭文,当他看见齐桓公的名字时,一时间蒙圈了,因为李少君不可能提前看到齐桓公的铭文。在场所有人,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司马迁后来在《史记》里写下这一幕时用了四个字:“一宫尽骇”。他们于是对李少君的方术深信不疑,认为李少君是神、是仙,他的年纪,往少了说也有几百岁了。


  李少君曾经在武安侯田蚡的府上宴饮,酒喝大了,就指着在场一拨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说:“你们这帮小朋友,当年我跟你们的祖上一起撒尿和泥玩呢。”李少君说出他们当年一起玩耍和骑射的地点,那些老寿星们迅速搜索自己的童年记忆,想起自己的长辈们都说到过那个地方,于是彻底服了,毕恭毕敬地,把李少君当作自己的老前辈。


  每个朝代都有能忽悠的人,专门忽悠皇帝,也早就成了一门专业,李少君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那一天,面对着那件青铜器,李少君从容不迫,潇洒而镇定地对汉武帝循循善诱:“有此奇物可以化作黄金,用这样的黄金做成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这样,就可以见到蓬莱仙人,与蓬莱仙人进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死,飞升成仙。”


  李少君声称,自己曾经登上过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在那里,一个名叫安期生的千岁老人给了他一颗像西瓜那么大的巨枣,吃了它,他才长生不老。


  坚不可摧的汉武帝,就这样被那个名叫李少君的骗子忽悠得五迷三道,把寻找神仙、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当作自己最紧迫的任务,而且这项工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横扫匈奴的汉武大帝,在这个领域,注定要一败涂地。


  贰呼之欲出博山炉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鬼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奇幻的世界,叫仙境。美术史家巫鸿先生说:“仙境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虚幻的神话故事,而是一个他们曾亲眼见过并能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的实实在在的地方。”那个世界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就在人间,只不过与我们生活的俗世有一段距离而已。


  那是一段物理上的距离,因为它们通常都比较偏远,不是在高山上,就是在岛上——其实岛也是山,是海上的山。同时,那也是一段精神上的距离,仙界里的居民是不死的,他们已经跨过了死亡的关口,可以永远活下去,所谓“老而不死曰仙”,他们也不需要像神那样去履行各自的职责,因此,他们的生活,真正称得上快乐无极限。也因此,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绞尽脑汁地打探仙境的地址。


  在那个朝代,中国人把世界想象成这样一幅景象:昆仑的方位,是太阳落山的方向,那是世界的西方;而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则是蓬莱、方丈与瀛洲三座仙岛,岛上也有神山,上面长有仙草,可使人长生不老。正是那上面的仙草,吸引秦始皇和汉武帝一次次自黄土高原出发,千里迢迢地奔向东方海岸线。


  在汉武帝面前,李少君不仅透露了仙境的地址,而且描绘了他“亲眼看见”的真实景象:在那三座神山上,禽兽栖息,颜色皆白,宫阙此起彼伏,一律用黄金和白银打造,远远看去,那仙山宛若彩云,走到近前,才发现它们原来竟在水下。


  有人坚信,语言创造世界,至少在汉代,美轮美奂的神仙世界,就来自李少君这伙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因为那个世界,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呈现,在现实中却难于兑现——汉武帝跟着那些方士们跑,踏破铁鞋也没有见到仙境的模样。


  既然仙山鞭长莫及,那么生产一些人造仙山,用来安抚他们内心的焦虑,也未尝不可。巫鸿说:“如果终于对此无能为力的话,至少也要在人间造出模拟的仙境。”汉朝人于是行动起来,通过日常生活器物,构建出自己想象的仙山形象。


  那器物的名字,叫“博山炉”。


  叁群兽妖娆的仙山


  首先,博山炉是香炉——一种用来焚香的器皿,一般为青铜铸造。中国人焚香的习俗早就有了。香炉内焚用的香料,最早是茅香(时称薰草或蕙草),虽然香气馥郁,但有点烟熏火燎,不似焚香,倒有点像烧烤。


  西汉中叶,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比如沉香)自远方传来,人们将这些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放在香炉里,下置炭火,慢慢地炙烤这些树脂类的香料,便有浓厚的香味自香炉里漫溢出来,丝丝缕缕,带着某种迷人的意境,幽香沁脾。这些树脂类香料,就这样取代了茅香,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


  香炉的器型,于是因之而变,“为了下容炭火,博山炉与豆式熏炉相比炉腹要深”,“同时将炉盖增高,在盖上面镂出稀疏的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挟带熏炉上层的香烟飘散,而炉腹下部的炭火由于通风不畅,所以只保持着缓慢的阴燃状态,正适合树脂类香料发烟的需要”。


  其次,像古代许多实物器具一样,博山炉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前面说过,战国时代,青铜制品就已不只是祭祀仪式上的庄重道具,而是逐渐与日常生活相适应,变得婀娜和灵动,出现了包括铜镜、铜灯、带钩在内的一系列生活用品,使人们在天的秩序之外,寻找到了属于人间的生活秩序。到了两汉,青铜器继续向日常生活器皿发展,博山炉,就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具体地说,博山炉就是一尊关于山的雕塑——所谓“博山”,就是一座仙气缭绕、群兽妖娆的海上仙山。它的山峰,像花瓣一样层层包裹,紧紧簇拥,在山的皱褶里,有飞禽狂舞、动物凶猛,与方士们描述的别无二致。(作者系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转自: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