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非遗文化的“堂前燕”飞进游客心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01





  到北京“故宫以东”学习都一处烧麦制作,在制作中感受老北京的美食文化;到广州东山洋楼,舞一把醒狮,逛一逛街区,让“东山印象”变成深刻记忆;去成都体验蜀绣,感受被誉为“五朵金花”之一的蜀地文化缘何生生不息;到大美黔东南,跟传承人学一首震撼心灵的侗族大歌……近些年,我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在各地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精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地方风土人情的集中展示。非遗文化反映着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身口相传是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他们“鲜活”但也“脆弱”。

  在大多数人心里,高深、晦涩、遥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们最原始的印象,相较于简单通俗的流行文化,非遗文化更似“堂前燕”。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年轻人生活中,使其成为被更多大众所接受的、喜爱的、愿意传承的文化,一直是非遗传承人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今年在北京前门大街组织体验者观赏曲艺演出,我们给他们化妆、换专业演出服装、教他们如何用曲艺的发声方法演绎梅花大鼓。”国家一级演员、北京曲艺团副团长杨菲告诉记者,作为“体验匠心”第一阶段非物质文化旅游示范项目,“梅花大鼓”让体验者通过真人、真意、真舞台的代入式体验和感受,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要让大众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必须让人们真正走进来体验。

  “‘体验匠心’就是帮助非遗传承人完成体验产品设计、影像资料拍摄、旅游技能指导、互联网工具使用等培训,打造出面向全球游客的旅游体验产品,将非遗文化最精华的部分,通过现代产品的形式进行展现。”据爱彼迎中国总裁彭韬介绍,“体验匠心”是爱彼迎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示范项目,以北京市、广州市、成都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四地遴选的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使其与旅游高度融合。如今,40项由传承人独立经营的非遗体验产品已上线,游客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体验。

  对于毽子非遗传承人殷文而言,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毽子”这项运动,是与企业合作后最让她欣喜的事情。“游客来体验,能够了解毽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情感内涵,再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毽子,用双手体验久违了的针线活,就会唤起很多亲情和故情的记忆,从而产生一种亲近感。”

  与企业共同挖掘非遗文化的市场价值,并对其进行包装和推广。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赵凌云表示,这为久居深巷中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及其全新生命力。

  传承人作为体验的经营者向游客传播非遗文化,获得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游客作为非遗体验者,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及背后的故事,拓展旅游的边界,同时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不仅让旅行变得更具意义,也让旅行者拥有了生动的“文化记忆”。

  彭韬透露,从9月起,体验项目总营收增长近2.3倍,预订人次增长超过2.6倍。“这样的方式既赋予了文化新的产品形式,又赋予了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霓虹灯太亮,人们忘记了看看星星。”杨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流行文化繁荣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少之又少。她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大众了解、喜欢、传承传统文化,使其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非遗人应该做的。”


  转自:央广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