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拼贴,折射中国戏剧发展丰富层次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0-25





  原标题:戏剧拼贴,折射中国戏剧发展丰富层次


  一丛幽篁,满场白沙,几片条屏。这是魏晋名士的故事,也是战国刺客的故事,由古琴曲《广陵散》连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任艺术指导、华文戏剧节最佳编剧奖得主庞贝编剧、青年导演白瀛执导的话剧《广陵绝》,近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演出。该剧最大的特色是将嵇康和聂政两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同构”拼贴。


  拼贴,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创作形式,激发着当代创作者的热情。孟京辉的《思凡》、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等,都是拼贴式戏剧,这一创作潮流折射出中国当代戏剧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互文式拼贴为剧作增加新维度


  2016年,庞贝凭借《庄先生》获得第10届华文戏剧节最佳编剧奖。该剧用复调手法描写了战国的庄周和当代的庄生两个时空中互为镜像的人物;而在其新作《广陵绝》中,他又将“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为好友辩诬而死的故事与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为报恩刺韩的故事进行了“拼贴”。这两件事之间的纽带是嵇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此曲讲述的正是聂政刺韩之事。


  《广陵绝》中有嵇康/聂政、曹璺/聂嫈等两个时空的12个角色,每两个角色都由一个演员饰演,6位演员完成了跨越600余年的时空对话。庞贝说,嵇康殉道,聂政就义,由同一演员扮演的这两个角色最终合二为一。他们以琴心剑胆构成一个立体的舞台人物,一个感性十足的“道义”形象。“我对这两个素材进行创造性演绎和有机性拼合,并由聂政故事生发出堪与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对话的剧情,这种互文式拼贴为剧作增加了另一个新维度。”


  不同时空的故事相互折射出丰富层次


  作为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将现代悲剧《暗恋》与古代喜剧《桃花源》进行拼贴,前者讲述一对恋人在离散四十年后重逢的故事,后者讲述老陶因妻子背叛而离家出走,误入桃花源后又因念妻归家,在发现妻子已改嫁后重寻桃花源的故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婷认为,剧中两个故事均存在“现实”与“桃花源”的命题。《暗恋》中,云之凡是江滨柳一生暗恋的“桃花源”,但再重逢,云之凡已接受现实生活,江滨柳的“桃花源”因此消失;《桃花源》中,除老陶偶入桃花源,老陶对妻子春花的感情也有“桃花源”,春花对袁老板的爱也建立了一个“桃花源”,其中夹杂着背叛等现实元素。“当不同时空的故事并置时,相互打开了各自封存的多重密码,就像舞台上支起两面镜子,相互折射出无限丰富的层次。”林婷说。


  这种拼贴的例子还有很多。导演孟京辉的成名作《思凡》是中西文本的拼贴,开头和结尾是中国传统戏明朝无名氏传本《思凡》《双下山》,中间插入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中的两个故事。导演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则将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四幕正剧《三姐妹》和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进行了拼贴。舞台上,《三姐妹》的片段不时地被《等待戈多》的片段打断,契诃夫人物抒情性的台词不时地被贝克特人物嘲讽性的揶揄所打断。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名剧《大将军寇流兰》与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进行了拼贴。该剧导演郭小男认为,历史与思潮对莎士比亚所处社会的人文观念的影响,产生出具有非常价值和意义的悲剧人物,这和中国文人的达观、自由、精神取向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追求能形成一种特殊的观照和对比。“这种对比和观照就在寇流兰被放逐出罗马和杜丽娘因情而亡变成鬼魂去寻找她恋人的路上发生并且碰撞。这个时刻,即是全剧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是两剧不同人文走向的交叉,正好能够反映出两位作者对人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各自的艺术美学。”他说。


  拼贴既是解构,也是建构


  专家指出,近些年出现的拼贴式戏剧,实际上是对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革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星亮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转型,先锋戏剧繁荣发展,代替了以线性结构为典型的传统叙事结构;而作为先锋戏剧的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拼贴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戏剧评论家林克欢介绍,拼贴在世界艺术史中的诸多阶段都有,但直到1912年,毕加索以废旧报纸、车票、木块、碎玻璃、电线、沙石等各种“日常垃圾”创作出第一件立体派拼贴画《有藤椅的静物》之后,才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成功的戏剧拼贴,如彼得·魏斯的《马拉/萨德》等,在断裂的叙述线索中存在分岔与空白,也存在隐而不显的可能的联结点,不是为作品预设联想与诠释的方向,而是为了引起间离与震惊,在解构的同时也试图去建构。”林克欢指出。


  在白瀛看来,《广陵绝》中拼贴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主人公行为选择透露出的价值判断对比,建构更加形而上的主题:聂政赴死懵懂冲动,其生命价值过于工具化,人生状态荒谬可笑;而嵇康赴死清醒坦然,彰显了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由于‘一赶二’的剧本设定,我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完成明场换装,在观众眼皮底下展现角色转换的过程,同时让两个时空相互有所观照,比如战国人物聂嫈自杀时,魏晋人物嵇康上场看着她。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戏的‘拼贴’特征,而且服务于主题表达的处理。”他说。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戏剧创作中的拼贴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创作者艺术创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是中国戏剧多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 李蕾)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