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作为本届非遗节的主题展,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备受关注。展览以全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的县(市)采取的“非遗+扶贫”工作路径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为主,展区共5000平方米,其中“非遗助力扶贫·共筑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非遗专题展约3300平方米,主要展现全国各地通过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多种路径和实践成果。
传统湘绣重新定义东方新美学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贵州百变蓝印花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展位,炫彩质朴的家具摆件别有艺术气息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昭觉县、布拖县为重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临夏县、积石山县为重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福贡县、贡山县为重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等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成果集中亮相。广西壮族自治区马瑶族自治县、山西省娄烦县、山西省静乐县、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等4个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市非遗传承发展成果也一并展出。
山西“老式”砂锅一经面世就受到不少消费者的热捧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唯品会助力非遗扶贫,时尚的服装设计人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悉,贵州省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工作思路,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取培训、研讨交流、论坛、创意设计、扶贫工坊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非遗研培学员创业200多家,2018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并带动就业8992人,人均年收入2.18万元。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则运用“公司+贫困户”模式开展非遗技能培训活动,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推动文旅融合,鼓励非遗企业开发非遗创意设计作品,主动融入旅游市场,与30余家旅行社签订研学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合作项目,通过资金支持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入股合同提高收益。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则以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龙头,依托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让妈妈回家”基地、2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企业、2所传承人群研修计划院校等基本阵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此外,福建、江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等地根据各自情况,从实际出发,通过以“订单+农户+合作市+电商平台”、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建立非遗就业工坊、“合作社+公司”、“旅游+文创商品+农户”等方式促进非遗传统手工艺和品牌培育,带动贫困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
北川羌族草编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傈僳族妇女盘坐在地专心刺绣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攀枝花“新山傈僳族织绣”展区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传承与发展不仅使得大批留守乡村的妇女实现了就业、创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致富梦。“指尖经济”和闲暇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非遗实现了自身价值,真正使得非遗技艺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