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7月7日光明日报)
历时80多年,经过几代中国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良渚古城遗址”终于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成为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不仅说明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也表达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民族精神资源的珍重,可喜可贺。
“良渚古城遗址”正式走上世界人类文明史的舞台殊为不易,而如何保护、利用好古城遗址成为申遗成功的第一要旨,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2008年“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功,当地政府为此狂砸10个亿。申遗成功后,马上大幅提高门票价格,以回收成本,但道路交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等软硬件设施却乏善可陈。还有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可谓是享誉中外的三大著名景区,却于2013年1月收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要求其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整改。为保住世遗招牌,张家界花费10个亿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大建大拆之间,不仅浪费了巨额资金,更暴露出借申遗搞开发、重申遗轻保护的功利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法国100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使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巴黎的第一个保护区马雷街区,在对建筑进行登录时,就将其分为文物级和历史名录级,对于较高级别的文物级,政府要求业主与其之间遵守特定的协议,且在维护补贴、税收等方面也与历史名录级享受不同优惠政策。这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竭泽而渔式的商业开发与民众参与度匮乏形成强烈反差。
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这个第一,应成为对世界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佳契机,传承、呵护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量质齐升。牢记“申遗是为更好地保护”的初衷,全面提升保护意识和传承水平,建立健全“入遗”项目保护传承制度,使保护世界遗产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守护好高质量的世界遗产文化,才无愧于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这个称号。
斯涵涵
(《“世遗”第一了,对“世遗”的保护也该争第一》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