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草编 从草根到时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24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在山东平度市新河镇,树荫下、走廊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席地而坐,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编着草编。

  小草编,大舞台。从乡间地头到亮相京城,“指间大象——山东平度新河草编非遗技艺展”,6月3日至8日在北京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从3米多高的巨型编包,到手掌大小的零钱包,大小不一、花色多样的500多件草编精品令人眼前一亮。

  源自民间

  从“草根”到“时尚”的逆袭,新河草编经历了300多年。

  平度市位于山东胶东半岛西部,境内四季分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平度境内植物资源丰富。新河草编凝结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从选材到加工完成都饱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非遗传承人林红香今年74岁,从三四岁就跟着母亲编草辫,出嫁后,依然以做手工艺品为生,用她自己的话说,“一辈子都在跟草编打交道,一辈子靠草编过日子”。林红香的母亲孙玉华,今年99岁,虽然眼睛已看不清,但还能编出花纹复杂的小辫儿。林红香的女儿从小跟着她学手艺,目前在当地的草编加工点打工。林红香的外孙女还在上幼儿园,放学后来到姥姥家玩儿,也能跟着编桌垫。林红香一家的草编生活,反映了新河镇家家户户编草编的景象。

  新河草编工艺品历史悠久,闻名遐迩。300多年前,生活在新河镇的老百姓学习先民的劳动智慧,就地取材,将废弃的农作物茎叶重新利用,变废为宝,编织出多种多样的日用品和装饰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平度新河草编工艺延续至今。

  姜亦江今年71岁,是青岛民生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1973年,姜亦江在新河镇政府支持下组建了草辫加工组,1984年又成立了平度民生工艺品厂,1990年,该厂的民艺牌玉米皮及制品产品,被山东省经济委员会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参加了1991年全国外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成果展览会,同年,与台湾科伦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民生工艺品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公司每年出口产值达8000余万元人民币,远销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南非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河草编工艺源起民间,属集体性传承,从业者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女性。曾经一段时期,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或工厂谋生,导致传承群体年龄老化。加之城镇化速度加快,许多适用于编织的植物被高产农作物替代,减少了草编工艺所需的原材料。且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机械及人工合成材料制品的出现,使得新河草编工艺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将新河草编工艺世代传承下去,新河镇政府引导群众承包盐碱地,进行蒲草、芦苇种植,保障部分原材料的供给,并拓宽购置原材料渠道,同时规划建设了工艺品产业园,设立扶贫基地。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注册了“指间大象”商标。投资打造的“新河编艺小镇”于2017年被列入青岛市特色小镇名单。多方位的保护举措,保障了新河草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跃动指间

  姜亦荣今年62岁,18岁开始收小麦辫子,他是第4代收辫人。在姜亦荣的家里,有收藏了近百年的辫子,几十种花样复杂的小辫儿,花纹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五龙股这种辫子,目前只有90岁以上老人有可能编得出来;三拉这种辫子,去年还有12个人会编,目前仅有6人。姜亦荣介绍说,“部分编艺手法的失传,很可惜。但同时,更多新的技法被创新出来,还有更多新的材质被发现”。

  记者了解到,新河草编一般要经过选料、编掐草辫、缝制、整型、装饰等几大步骤。草茎光滑,柔韧质细,有较强的耐折性。较多选用麦秸草、玉米皮、芦苇、蒲草、茅草、水草等。整理好的原材料用水浸湿,保持柔软度。麦秸草先进行“掐草辫儿”,心灵手巧的新河人将一根根麦秸挑压交叉编出各种不同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儿,以备后用。草辫儿种类众多,如筛子类、民翅类、套翅类、抖翅类、粽角类、对草类、小纹类、蜈蚣类、摺子类、龙骨、锯条等,每类又根据麦草数量不同而分多种编法,共逾300多种。玉米皮则需先撕成细条纺成绳索,或在麦秸秆上编织,或依照模具进行编织。

  新河草编编制手法由最初的编辫、平编、绞编、编花等,发展到今天的锥砌法、串接、串钉等30多种,造型多样,品类丰富,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手工艺者可以自由选择编织场所和时间。在发展过程中,新河草编逐渐由单一的麦草草辫、草帽发展到用多种原料制作的各类工艺品,达10余类、万余个品种,涵盖草编衣帽类、草编包类、居家家饰类、收纳储物类及草垫系列等,巧妙地将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既实用又不易损坏。

  为更好地将草编工艺传承光大,当地政府发动协会、企业和从艺者等各界人士的力量,开展资料挖掘整理工作,加大对老艺人的保护力度,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并开展系列传习、研究、交流、展览活动。

  同时,通过加强研发新工艺、挖掘新材料,实现草编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融合。依托“新河编艺小镇”的优势开展研学游活动,打造融草编工艺品风貌展示街、草编工坊、草编文博中心、草编博物馆于一体的展览展示平台,形成多措并举的保护方式。

  如今,新河草编在当地发展基础好,从业人员多,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重要平台。

  形成产业链

  新河镇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草制工艺品产业是支撑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镇共有90余家从事草编工艺品的企业,103个村中有80个村建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8年产值达24亿元,产品远销日韩、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草根”产业一头连着国际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形成一道独特的“产业链风景”。如今的新河镇已成为草编的“世界工厂”,编织工艺甚至得到许多国际大牌的青睐,编包、草帽登上了国际时装周。“我们的草编产品全部出口,从几美元到上百美元不等,很受国外潮流人士的追捧。”青岛鹏程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綦家鹏说。

  而青岛裕昊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收纳箱包为主的工艺品厂,产品多为现代时尚单品,总经理付珂玲从小跟随父亲做草编,是新河草编从传统到现代完美演变的见证者。“虽然我这里的产品看起来和草好像没什么关系,都是麻布等一些材质,但实质上无处不在体现草编文化。新河草编是一个大产业,是广义的,不是狭隘的,有传统的草辫子、草帽,也有现代的时尚家居产品,这些都是新河草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付珂玲对新河草编有自己的定义。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注重用文化提升草编产品内涵,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之路,是近年来新河镇正着力实施的产业战略。为提升新河草编品牌知名度,新河镇政府申请注册了“指间大象”商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草编非遗技艺展现场召开了“指间大象”品牌发布会,同时面向全球招募合作运营商。

  在平度新河草编非遗技艺展上,有一个巨型草编包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巨型包长3.1米,高2.85米,厚度1.2米,是用新河镇当地产玉米皮为主要原料,十几位草编艺人纯手工编制而成。经线是多彩包筋,寓意百姓生活多姿多彩,纬线是传统花辫,意在表达传统与时尚不可分割的理念。这样一件巨型草编工艺品,绝不仅仅为了美观,而是新河人在向世界传达声音——新河草编,百年传承,一经一纬都慢炖出岁月的沉香;指间大象,蝶变新生,一枝一叶都盛放着世间的烟火温情。

  草编包上所绣的是新河草编注册商标“指间大象”的标识。说起注册“指间大象”商标的初衷,新河镇党委书记于锴有自己的考量,“全镇90%以上的草编制品出口,但在利益链条上却处在低端。通过打造‘指间大象’这一高端品牌,可以丰富产品形式,增加新河草编文化内涵及核心竞争力”。

  目前,新河镇已成立“指间大象”品牌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梁进希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创办新河草编技艺传承学校,将聘请4位非遗传承人作为老师来授课,同时,在镇域内各学校设置草编课程,从娃娃抓起弘扬草编文化。”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