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润物无声,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随着丝绸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人民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的基本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首档非遗普及类节目《非遗公开课》,首次通过电视语言为全国观众全面解答了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与生活的关系等多个关于非遗的热点话题,成为非遗传播的独特品牌。
为进一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神韵,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深层内涵,6月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再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精彩开讲,以专家讲授、非遗展演、嘉宾互动、现场体验等方式,生动呈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鲜活实践,诠释中国非遗蕴含的东方智慧。
聚合文化瑰宝
课堂再升级
走进课堂,熟悉的“中国风”舞美设计、双重升降冰屏构建的立体自然景观以及充满古典色彩与象征意味的图像标识映入眼帘。作为去年课程的延续,此次《非遗公开课》在继续呈现非遗精品的基础上,锁定“中国非遗 东方智慧”主题。著名主持人李思思担任“课代表”,与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和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4位主讲人以及11位嘉宾,联袂完成4个板块的非遗教学,对答之间,传道授业鞭辟入里,答疑解惑深入浅出。
据统计,时长90分钟的《非遗公开课》共涉及19个非遗项目,其中6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优秀实践名册。公开课集中展现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多个类别的传统文化瑰宝。
五千年历史绘就高妙艺术,三千条悬丝演绎中国故事。泉州提线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和福建省连城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李明卿联袂表演的节目《提线精粹》将提线木偶戏、中国书法两项非遗融为一体。对短短几分钟的展示机会,从业42年的吴伟宏视若珍宝。“每个木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正如我国博大精深的非遗一样,值得人们深入其中去了解、感悟和探索。”吴伟宏说,“《非遗公开课》给年轻人上了最好的一堂非遗课。”
台前美轮美奂,幕后匠心独运。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建军告诉记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央视导演组自启动《非遗公开课》策划与筹备工作以来,进行了项目筛选、实地调研、考察论证、专家讲解、方案制定等多项工作,前后历经3个多月,最终从我国1000多项非遗项目中甄选出适合电视媒体传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充满东方智慧的非遗项目,确保节目的可看性、故事性、专业性、思想性与互动性。
解读高妙技艺
道具会“说话”
非遗项目大多历史悠久,很多都是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非遗所蕴含的智慧,此次《非遗公开课》巧妙设置“求木之长”“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4个板块,精选取法自然的非遗项目,分别展开教学。
金丝楠木云龙纹顶箱朝服大柜、按照故宫太和殿1比1复制的鎏金斗拱、4米高的福船模型、北京珐琅厂“镇厂之宝”铜胎掐丝珐琅“秦陵铜马车”……走进精华荟萃的文化课堂,观众仿佛置身异彩纷呈的非遗大观园。
节目总导演郭艳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展示的非遗项目数量大大增加,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占据多数。为了让传统技艺具体可感,除了传承人访谈和项目展示,节目组使用了大量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和道具,来解读高妙技艺、阐释文化意蕴。
在“上善若水”板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淼一上场便用13根木头现场“编织”了一架微型木拱桥。随后,胡淼又拿出用更粗木头搭成的木拱架,邀请10位观众上台“踏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标记桥的结构、尺寸、构件、卯眼、工序的木拱桥特有施工图纸“丈杆”,更让观众领略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不用钉、不用铆、不用桥柱支撑的高妙之处。
胡淼表示,他在平时所参与过的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中都会随身携带轻便的小道具,此次在面向全国观众的公开课中,他特地带全道具,“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观察和互动,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形成生动形象的感知”。
提炼精神标识
智慧巧点题
在节目中,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展示的“跳刀”技艺让观众大开眼界。徐朝兴只是众多匠人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中,除了精湛技艺的展示,非遗内在精神力量的诠释成为此次课程的最大亮点。做壶60年的“玩泥老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桂珍,自称“80后”、唱起戏来眼中闪烁光芒的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注重工艺而非木料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伴随着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还在延续。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常沙娜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艺传承,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她想在节目中传达的理念。
“非遗课程博大精深,授课需要循序渐进。与去年的宏观讲解相比,今年的课程着重挖掘深层文化内涵,阐释非遗蕴含的东方智慧,把对非遗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层面。”作为第二次亮相《非遗公开课》的主讲嘉宾,赵丰进一步指出,非遗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也是一项宏大的计划,需要持续的关注、精心的策划和不懈的努力。
多方赋能传播
传承增动能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制度,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肩负起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在创新非遗传播手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此次开展的《非遗公开课》又是一次汇聚多方力量的全新突破。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节目在各大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亮相的同时,还以微信小游戏等形式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以及与观众的交互感。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非遗公开课》播出期间增加了线上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微信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在互动小游戏中探索非遗之谜,感受非遗魅力。互动完成后还可以生成海报,供观众赠予亲朋好友,助力非遗传播与传承。
事实上,在多方赋能的过程中,《非遗公开课》的传播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在录制现场,记者观察到,在听嘉宾讲述传承故事时,多位观众眼眶湿润,不同于去年的“新奇”“有趣”等反馈,“感动”“震撼”是这次观众最多提及的词汇。多位观众表示,尽管以前对非遗有简单了解,但这次课程更深入地剖析了非遗的内在力量,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索。
在节目播出当晚,第三方收视数据平台“酷云EYE”数据显示,《非遗公开课》直播关注度接近1%,索福瑞全国测量仪4+央卫晚间节目TOP30显示,节目市场份额占据2.82%。播出次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综艺频道对节目进行重播,网络视频播放量持续攀升。该节目还引发了网友的火热讨论:“每一帧都如此令人心动”“匠心打造”“半夜补档了去年的《非遗公开课》”“打call”……目前,这堂《非遗公开课》热度不减,在多媒体聚合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还在持续增强。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