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非遗,活力再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7





      丝绸织染生活画卷、瓷器内壁绘制山水花鸟、笔尖书写历史传奇……积淀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在生活中,经久涤荡,代代相传。齐鲁大地上流传着众多非遗项目,在活态传承中探寻着新的发展道路。昨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薪火匠心,感知齐鲁”媒体采访行活动启动,旨在聚焦匠人匠心,走近鲁字号非遗。

  百年皮影更接地气

  作为济南唯一一支传承有序的皮影家族,李家皮影在一方幕布后经历了五代传承。李家皮影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家传五代的李家皮影在制作表演中不断寻求创新。

  济南皮影就是相声皮影,以短、平、快为特色,在表演过程中加了很多搞笑幽默的包袱,并用接地气的济南话进行表演。李娟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将道具做成各式各样的卡通人物,将舞蹈和音乐结合,让演出更有生气。

  从2008年起,李娟带着传统皮影走进了校园,并于2012年起开始编写教材。“以前皮影都是口传身教,我采用了一种规范化的模式,让大家能够尽快接受。”李娟告诉记者,在传统段子之外,自己进行了节目内容的创编。“在创作时可以广泛选择题材,同时结合学校特色编写节目。”

  在李娟的带动下,如今已经有几千个孩子可以独立制作表演皮影。对她而言,皮影的传承离不开创新。“既要保留皮影的操作技巧,同时也要创新语言,比如可以采用脱口秀的形式,融入饮食文化等内容进行创新。我们曾把‘东郭先生’改编成‘南郭先生’,此外还创编了舞台剧以打造立体舞台的效果。”李娟说,济南皮影在保留相声皮影特色的同时,也可以加入时尚的舞蹈和流行音乐,让传统皮影更接地气。

  泉城“兔子王”现代化创新

  独特的泉城文化孕育了“兔子王”,黄河泥构建了其躯体,泉水赋予了其灵性,百余年来已然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兔子王”是济南极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是济南民间艺术与风俗文化的窗口,也是泉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作为青年一代的杨峰则代表着“兔子王”的现代创新。其作品融入了诸多济南本土特色,颇受年轻人的喜爱。杨峰介绍,他制作的“兔子王”,身披金盔金甲,外着锦袍,背插护背旗,持玉杵携金钵,端坐祥云之上,威风凛凛。祥云下面则是趵突泉、黑虎泉、卧牛泉等72 名泉的景观。

  此外,杨峰将“兔子王”与济南的名泉文化融为一体,不仅改良了“兔子王”的观赏性,也提升了其文化内涵,凸显了泉城文化特色。为了让更多小朋友了解、喜欢“兔子王”,杨峰专门制作了兔宝儿系列,其中“鼓乐兔宝”与“击鼓说唱兔宝”尤其受欢迎。

  “兔子王”在褪去了中秋民俗的光环之后,以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身份重新亮相,虽然其功能、形象均发生了改变,但惟其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济南特色文化。

  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同为文化遗产,非遗区别于文物的特点在于活态传承,传承人的匠心传承续写着非遗的历史,使其活力再现。

  “截至目前,山东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10多万条,整理各类项目56000个,搜集实物6万余件。”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四级调研员蒋士秋介绍,山东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共有17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3490项,县级名录10544项。蒋士秋介绍,目前,山东采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措施推动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起,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以老艺人传艺的形式推动非遗传承。2015年起,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启动,山东共举办50多期,直接培训2600多人,延伸培训近2万人。

  近年来,山东搭建各类平台,先后举办传统工艺创新创意比赛、非遗摄影大赛、非遗微视频大赛等活动,促进非遗的传承传播。让非遗后继有人,以更年轻、有活力的方式走出去,是当下老字号的新生路径。


  转自:山东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