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布十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 动静结合重现时代记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3





       中新网杭州4月12日电(童笑雨)四年磨砺,十部佳作,一生精华,尽在其中。舞台上,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世瑜抱着十本赠书,眉眼间是说不出的舒畅:“我们的心愿,终于了了。”

  4月12日,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在浙江杭州发布。该套丛书涉及十大门类,以人为单元,一人一卷,记录了汪世瑜、郑兰香、李子敏等十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历程、学艺授艺心得、演艺生涯及其传承等内容,并通过在书中设置访谈内容二维码的方式,以动静结合之态,重现了专属浙江的非遗文脉记忆。

  “非遗是一门‘口传身授’的艺术,艺跟人走,人在艺在。随着传承人岁数增大与相继逝世,编纂口述史,已万分火急。”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谈及丛书编撰初衷时如是说。
汪世瑜学生带来的昆曲表演。 童笑雨 摄

  徐宏图是浙江第一批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专员,参与了丛书抢救性记录工作方案的策划、访谈提纲的拟定和口述史丛书体例确定等工作。他直言,为非遗传承人“立传”,是个技术活。

  据他介绍,因为地方方言和专业方面的难题,每次记录前,记录团队人员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功课,了解传承人最擅长的作品,明晰其艺术巅峰及重要的人生经历。“研究者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向传承人讨教学问,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内容上,也绝不能做成简单的资料堆砌,需关注人与技艺的传承。”

  而该项工作自2015年开展以来,进行海量文献收集、整理已是团队人员的常态,每个月出差几趟更是家常便饭。

  令人欣慰的是,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该套丛书不仅开创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编纂的先河,也通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非遗传承人的精彩人生。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的技艺需要总结和宣传,但因为个人精力有限,这一项目只能搁浅。如今,该套丛书仿佛是一双翅膀,能将我们的技艺带给更多的人。”汪世瑜说。(完)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