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巍指导弟子缂丝技艺。韩峰摄
50岁的王鹏巍是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为缂丝的传承推广四处奔走,门下有徒弟20多人,几乎把缂丝视作自己的全部……其实,缂丝真正走入王鹏巍的生活还是十多年前的事。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中的精华,精巧的织造技艺使缂丝作品看起来如同雕刻镂空一般,所以又被称为“刻丝”。在古代,缂丝技艺长期为皇家服务,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
缂丝起源于定州,王鹏巍的家族即与缂丝有很深的渊源。家族技艺的传承虽然一度中断,但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的王鹏巍在了解到缂丝与自己家族和家乡的联系后,还是产生了重振定州缂丝技艺的想法。
“2013年,为了重振缂丝,由我发起,我们开了三次家族大会。最后几十号人共同出资300万元,一起做这个事情。”王鹏巍说。
定州自古为边防要地,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两宋交替,在北宋达到鼎盛的缂丝技艺由定州随宋室南移到了苏杭一带,并在那里继续发扬光大。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鹏巍经商多年,本来已有一定积累。为了让缂丝“回家”,王鹏巍放下原有的事业,多次南下苏州,向缂丝传承人王建江求教,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对方。缂丝回家了。
老家在甘肃金昌的吕云霞是位定州媳妇,起初她在王鹏巍的思本堂公司负责销售,时间长了,对缂丝的织造技艺也渐渐产生了兴趣。“这些年学习缂丝,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织缂丝讲究脚踏实地,表里如一,丝丝入筘,就像做人一样。织缂丝很花时间,而且只要有一点没做好,就要拆了重新做。可以说每做一个缂丝作品,都经历了一次洗礼。”
吕云霞告诉记者,最初和自己一起跟王鹏巍学缂丝的有60多人,现在只有20个还在坚持。“做缂丝回报来得太慢了。一件龙袍,要花3年半才能完成。”她说,这么多人离开了,缂丝对自己来说也越来越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很享受那种感觉,那种坐在织机前,融入其中的心境……”不到20岁的李卓蔓是王鹏巍最小的徒弟。李卓蔓的母亲喜好国画,几年前,母亲带着她去了趟王鹏巍的公司,小卓蔓一下就被缂丝的魅力吸引,先是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王鹏巍的公司,学习缂丝技艺。
王鹏巍说,从“读懂”缂丝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定州缂丝的传承和发扬当中。京津冀地区的非遗相关活动,王鹏巍都积极参加,家长带着孩子可以在她的展位免费进行体验,感受缂丝的魅力。她的定州缂丝展位总是活动上最热闹的那一个。王鹏巍的徒弟里还有不少聋哑的孩子,她总结了一套培养聋哑孩子的教学方法,希望孩子们学了手艺,将来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缂丝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缂丝表里如一、丝丝入筘的工匠精神分享给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在热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懂得认真对待生活的道理。”王鹏巍说。(白波)
原标题:定州缂丝:丝品如人品
转自:北京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