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 让非遗“活”在当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3-30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至今,我国已有39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列世界第一。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要融入时代和生活。


  近些年,国家层面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可谓空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命名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累计支持对57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要求利用视频采集、录音、拍照、文字记录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这些政策无疑令人欣慰。不过还应看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要靠人的传承。不少非遗的项目和活动需要传承人的传帮带,需要耳提面命,甚至“手把手”教。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因时代、社会乃至相关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去世而“断档”,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则面临传承人高龄,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


  还有不少人认为非遗距离普通大众生活比较遥远,有些人甚至将非遗当做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其实不然,很多非遗文化本身都是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原生态生活。尽管有些非遗文化内容和活动对普通人而言,存在知识和技能的门槛,但其人文内涵大多源于长期民间生活和智慧的积淀。


  事实上,非遗保护和传承需更接地气。换言之,只有让非遗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普通大众尤其年轻人更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比如故宫很多对外非遗文化普及传播中,就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优势,同时还推出很受年轻人喜爱的“萌”系列文创产品。


  再比如为了传承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不仅成立刺绣企业,与当地1300多名绣娘生产合作,累计培训两万多人加入这一行业;还自费开了一家民间博物馆,供大家参观。既让这项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更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成为解决当地就业的一条新途径。这样的非遗能不深入人心么?


  此外,非遗不仅需要找到适合的接地气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还需警惕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进而伤害到非遗本身的价值。


  比如现今一些企业已把非遗活动当做摇钱树和生财之道,商业化功利化色彩过浓。在一些景点,“泼水节”“火把节”等“非遗节庆”天天上演,已脱离原有的文化语境,违背了非遗传承的初衷和本质。


  面对当下信息过载和新媒体发达的社会,非遗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不可否认,无论保护还是传承,本身均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切不可过度,更不能被商业和利益所绑架,偏离非遗文化的本质。


  非遗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对其保护和传承更应慎之又慎。这并不是笼统反对非遗与市场经济的适度结合,也不是否定通过健康的商业模式保护传承非遗的路径,而是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切分好非遗项目与普通商业项目的界限。唯如此,非遗才可能真正“活”得持久。(王瑜)


  原标题:【艺评】让非遗“活”在当下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近日,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文化厅联合印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省级非遗小镇创建、国家和省级重大战...
    2018-03-30
  •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

    10年前,单霁翔目睹了大灾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强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一处处坍塌的古建筑再次屹立,一座座博物馆重新开放,从气势恢宏的二王庙到古朴沧桑的藏羌村寨,众多文物古迹灾后修复重生,昭示着祖先的荣光...
    2018-05-04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遗产走到百姓身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遗产走到百姓身边

    “文化遗产”这些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每一项称得上文化遗产的,都经历了岁月沧桑,饱含着历史风雨,凝结着情感和知识因子。文化遗产只有走到百姓身边,才能重新“活”起来;百姓只有感知文化遗产的信息,才能体会岁月积淀的...
    2018-06-11
  • 中国两处名胜申请成为世界遗产

    中国两处名胜申请成为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4日在巴林麦纳麦召开会议,审议申请进入该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0个遗产地,包括因纽特人狩猎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墓地、中国梵净山和古泉州(刺桐)史迹等名胜。
    2018-06-2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