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一年过去了,石峡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的新、老长城保护员接力守护;主题民宿、文创咖啡等吸引年轻人打卡;节目《将军巡边》生动再现了明朝总兵唐英带领士兵巡查石峡关的历史场景,演员都是当地村民,演出过程中大家对长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增强。
一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诸多领域取得进展。内蒙古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通过5.2公里遗址环线与数字化展厅,系统展示秦汉"双墙体"构造工艺,开园一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54亿元,建成2223公里主线及配套观景台、房车营地,织成"城景通"网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争取2.75亿元国家专项资金,统筹推进丹东、锦州等五段建设,构建起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新格局。
从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嘉峪关考察时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到同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正式拉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长城沿线15个省份树立修缮保护新典范,讲好传承利用新故事,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生态环境新景观,切实将长城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保护第一 筑基固本
今天,长城能够更好地与游客相遇,源于长城保护的持之以恒。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分布于15个省份,建造年代不同、形态不一、保存状况各异。这些特点决定了,长城保护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原则、目标、内容及管理要求。同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此后,沿线15个省份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严防不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采取硬保护、硬约束,划定保护红线,将长城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领导责任制等,力度空前提升。
河北省内长城资源数量多、现存规模大、建筑形制全、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文物价值高,保护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2022年10月,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山海关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公开审理了首件侵害长城本体案件。法庭最终判决,在长城券门墙壁上喷涂广告的被告朱某某,给付原告秦皇岛市海港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物修复费用24237元,并在全国性媒体刊登公告赔礼道歉。
秦皇岛境内的长城全长223.1公里,在长城保护方面一直存在巨大的司法需求。在长城文化保护法庭成立之前,秦皇岛按照一般管辖规定由各基层法院审理。但涉长城保护类案件数量多且细微繁杂,需要探索设立专职审理机构。山海关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成立后,受理不动产纠纷、涉长城保护控制区内违法建设拆除行政诉讼、非诉执行案件审查、涉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风景道改造工程合同纠纷等多起案件。
近年来,河北、山西、青海等省份相继部署长城保护专项监督,督促解决了一批长城公益受损问题。长城保护检察院公益诉讼,是各地探索长城保护新思路中的一个重要尝试。最高人民检察院深化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沟通协作,联合发布长城保护专题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典型案件办结之后,检察部门向类案治理发力,以促进其他长城点段开展全面摸排、全域监督。
保护长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保护第一,就是坚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保护长城古迹本体及周边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既要保护长城本体和环境风貌,也要保护长城沿线一切文保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新发现发掘的文物遗存,还要保护长城沿线传统村落及传统生活方式。
传承优先 深挖内涵
长城有多长,尘封的故事就有多长。系统研究长城文化方方面面的内涵和价值,弘扬展现长城文化,就是依托、立足长城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讲述好其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完整准确地挖掘好、阐释好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关键。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固阳秦长城,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多年来,当地整理民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非遗项目10余种,在长城沿线建设了胡服骑射广场、东边墙壕广场、昆都仑沟湿地公园等,出版了《包头长城概览》《包头文物古迹》等书籍,鼓励各类学校建立长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推动长城文化元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此外,固阳连续举办秦长城文化旅游节,组织徒步秦长城、秦长城论坛、秦长城研讨会等活动。2024年5月,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开园。游客可以围坐在秦长城脚下,聆听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演奏;在秦长城文化展厅、北塞驿、色尔腾凯旋广场等处,以及石筑长城、烽燧、分筑缝等打卡点,聆听长城故事、观看秦汉礼仪、体验边塞风情。
甘肃河西走廊腹地的硖口村坐落在汉明长城边,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落地,硖口段被列入"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硖口古城至新河驿约20公里的长城,打造成集中展示区,当地的汉明长城博物馆也完成改造并运营。
宁夏170多公里的战国秦长城主要是土筑长城,部分点段已难以辨识。2023年5月,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博物馆正式开放,参观者可以了解长城如何夯筑等专业知识,听出土文物诉说"长城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土墙"。
随着新场馆、新场景不断呈现,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长城,感受长城,进而读懂长城。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长城沿线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正进一步串联、激活、优化,保护、研究、阐释、展示融为一体,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长城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记忆得到现代表达,爱国情怀实现薪火相传,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合理利用 融合发展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历史赋予沿线15个省份的重大机遇,是高效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的独特优势。按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有效拉近大众与长城的距离,使保护、传承、利用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实现大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链接,既要建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也要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天津境内的长城主要位于北部山区,全长40余公里,其中最精华的黄崖关长城始建于1500年前,明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包砖大修。
现在,黄崖关村的300余户人家基本上都依托长城"搞旅游"。无论是长城脚下的乡村院落,还是距黄崖关半小时车程的玉龙滑雪场,都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连带效应不断放大。
黄崖关周边有下营村、中营村、大平安村、车道峪村等,是历史上的兵营或军事寨堡。中营村里有一处四眼井,是当年军营中的水井,上面清晰留着几百年前用绳子拉水的磨痕。距黄崖关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欢喜峪,地名是戚继光修长城时留下的。因为当年那里办了灰窑,用以烧制修长城的石灰,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生活富足,皆大欢喜,所以就取了这个地名。时至今日,当地还能找到灰窑的遗迹,欢喜峪也一直没有改名。
这些保留长城遗迹的地方,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从"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内外稻花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与长城有关的诗词、歌赋、民谣、故事、传说不计其数,是真正的资源宝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肩负起带动沿线产业优化与振兴,让世代守护长城的群众真切感受到古老长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魅力,确保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良性循环、永续发展等时代使命。为此,长城沿线15个省份正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
这条新路,就是要将长城这一规模宏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创新活态传承的新方式和新场景,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让长城更加可观、可感、可用,吸引更多游客亲近长城,尽览长城美景,感悟深厚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长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