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戏服扮一回巾帼英雄;参观展览了解京剧艺术的发展脉络;与专业演员在台下进行“票友互动”……3月25日至4月6日,首都图书馆结合馆藏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图书馆空间优势,全力打造了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非遗印象——京剧文化书香行”。“图书馆+戏曲”的跨界融合,让京剧艺术“活”起来,让市民、游客在书香中邂逅戏韵,在书香浸润中,开启了一段梨园雅韵与当代生活共鸣的文化之旅。
文旅融合 沉浸体验
北京城市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址和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共同构成了首都图书馆“一馆三址”的服务新格局。
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一条集沉浸式体验、展览展示、名家演出、国潮手作于一体的“京剧walk”线路格外引人注目。活动在深入挖掘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将京剧服装、化妆、道具、剧目盛况场景、人物扮相、京剧名段、经典唱腔等元素进行整合。读者沿着这条线路游览,既能欣赏到精彩的展览和表演,又能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
“国潮手作在地下一层”“京剧护照盖章都是免费的”“国粹扮相需要提前预约”……短短30分钟内,向首都图书馆志愿者黄艺咨询互动体验的游客便已络绎不绝,她说:“公众号上几个热门的体验活动基本很早就订满了。能帮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京剧知识,感受京剧文化,我很荣幸。”
选取京剧中的经典角色形象,为参与者勾画脸谱,穿戴凤冠霞帔……“国粹扮相”体验受到游客喜爱。10岁的吴思墨从5岁起就开始学习京剧了,他身着靛蓝缎面戏服,这套戏服是《三岔口》刘利华的经典扮相,也是他最喜欢的戏服。“今天在现场见到这么多我向往的角色和演员,我感到非常兴奋。以前只是看着电视跟唱,系统学习以后彻底被京剧蕴含的魅力吸引住了。”吴思墨说。他的母亲葛女士正忙着帮他跟“偶像”拍照留念。“我觉得这样的活动能增加孩子的兴趣,一点一滴渗透其中。”葛女士说,最开始送吴思墨去学京剧是为了锻炼身体,后来他慢慢喜欢上了京剧,未来还准备考中国戏曲学院。
憨态可掬的“毛猴”、细腻精美的“京绣”、活灵活现的“皮影”……在国潮手作体验区,不少游客正在体验北京特色非遗展示体验项目。“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京剧脸谱非遗传承人郭石刚正在为大家讲解京剧的历史来源、京剧脸谱制作技艺、各种脸谱的含义及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脸谱的制作过程中,尽情地发挥创意,一个个具有京韵特色的脸谱涂鸦逐渐呈现在眼前。北京物资学院大一新生阿依佐何热说:“我自己本身就比较喜欢画画,没想到给脸谱上色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作为一座“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AI数智馆员“图悦阅”全天候为游客提供京剧知识查询服务;裸眼3D技术则让《牡丹亭》等经典剧目的场景以动态形式呈现。“京剧护照”让游客可以在活动地图上收集京剧印章,记录自己的文化探索之旅。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大众直接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大众对京剧艺术的兴趣,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欣赏京剧艺术时看得懂、听得乐、玩得欢、有所得。”
面向大众 传承文化
踏上“图话粉墨·京剧记忆”展览,回顾京剧艺术的发展脉络;走进“京剧主题黑胶展示专区”,聆听20张馆藏京剧唱片,全方位感知黑胶唱片的历史质感;在“京剧邮票主题专区”,欣赏典藏邮票,领略不同的京剧故事……北京城市图书馆将京剧的程式美学、历史渊源与文学价值融入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享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教育实践。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四大类大师讲堂,由京剧名家和非遗传承人授课,是一次从舞台到讲堂的京剧知识传播。“言传身教学出戏”课程重点解析脸谱、盔头等京剧服饰妆容文化,通过讲述演员台前幕后的故事,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京剧台前幕后的流程环节,拓宽读者对京剧艺术的认知,让更多读者爱上戏曲、爱上京剧。
家住北京城市图书馆附近的王女士是一名京剧迷,得知此次活动有大师讲堂后,便立即和朋友预约了“言传身教学出戏”课程。王女士说:“听了这些京剧名家的讲解,我觉得自己对京剧艺术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这次活动为我们这些京剧业余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首都图书馆充分发挥联结文化、社会教育和大众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作用,与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同行,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让文化交融“热”向未来。在保持京剧艺术本真性的同时,图书馆也积极探索京剧现代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
“我们希望吸引全年龄段读者,特别考虑了年轻化的环境。”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将非遗技艺与国粹京剧紧密联合,提供“展演+体验+传承+传播”四位一体的京剧文化体验,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广大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姚海琳说:“本次活动通过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使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对时代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姚海琳认为,这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
京剧为桥 沟通世界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本次活动不仅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也加强了都市圈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利于形成京津冀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
活动现场精心呈现了《大闹天宫》中的经典片段,这一优秀剧目享誉海内外。在《经典名家名段赏析》中,张建国等十几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同台献艺,原汁原味的精彩演出引来许多观众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太激动了,和在学校表演时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张鸿阳饰演的是《游湖》一折中的艄翁,他激动地说,这次活动不仅给了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更让他收获了一次十分难忘的体验。
一曲完毕,不少外国游客对京剧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上台,主动与演员合影。
在“京剧票友大联欢”环节,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京剧爱好者齐聚一堂,23岁的河北大学生小李正在跟着老票友哼唱《洪洋洞》的二黄原板,他说:“我之前加入过学校的京昆社,其实专业与业余之间,就差一个‘试试看’的机会。”专业演员与业余票友的互动,不仅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舞台,也体现了京剧艺术在民间的深厚基础。
在“北京欢迎你”旅游推介区,中英文双语导览系统为外国游客提供入境游全流程服务,涵盖最新旅游政策解读、景点深度导览等实用信息。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展示了生肖蛇文创产品。“我们以非遗技艺为纽带,在定制游行程中特别设计了兔儿爷泥塑、京作绒花、沙燕风筝等非遗手作体验。随着入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我们正通过‘文化体验+主题旅行’模式,让更多国际友人沉浸式感受‘中国味儿’的深厚底蕴。”
北京城市图书馆充分发挥作为“全球100佳旅行目的地”的价值,立足北京文脉,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在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体验多元文化交融的同时,将名家名角、非遗传承人、民间票友连接起来,让读者、国际友人和游客在开放包容的图书馆里,亲身感受京剧的魅力,种下文化交融的种子。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