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认领一段长城更好保护历史遗迹,自驾长城旅游观光带探寻长城厚重历史,徒步长城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如今,一幅幅保护长城遗产、挖掘长城价值、传承长城精神的文明赓续画卷在宁夏盐池大地铺陈开来。
盐池县文化积淀深厚,长城资源富集,境内有隋明长城4道259公里,长城主墙体、城堡、墩台、烽燧、关隘密度居宁夏之首,占全区长城墙体、资源遗存比例分别达25%和22%,是宁夏长城文化资源的核心区,素有“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美誉。
几千年光阴轮转,古老长城巍然屹立。然而千百年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之专职保护人员缺少、经费有限等因素制约着盐池长城保护工作。近年来,盐池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工作格局,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推动长城保护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为构建长城保护新格局,盐池多方发力,成立文物保护专门工作机构,按照每年40万元标准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面推行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化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综合执法机制,保护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在推动长城保护传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的文物保护新格局。成立“宁夏内蒙古毗邻市县(区)长城保护区域联盟”,建立跨区域监管、保护合作推进机制,长城安全防线更加坚实稳固。
为破解经费缺乏掣肘长城保护活动的瓶颈,盐池组建宁夏长城保护学会、成立志愿巡护队,施行长城资源认领、长城志愿巡护工,共计26家单位(企业)和131名热心人士对县域长城进行认领保护,设立保护认领碑24块,募集保护捐款近40万元,为长城保护注入更强劲、持久的动力。
结合现阶段的保护痛点与需求,盐池借助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配合人工巡护长城,通过无人机的“天眼”和实地巡查的“人眼”双向对接,定期排查长城本体安全隐患。同时,实施长城两侧绿化工程、草原围栏保护和长城保护围栏工程,阻隔人畜损坏长城。严格涉长城两线范围项目建设审批。实现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让历史根脉绽放新光彩。
为进一步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盐池还积极探索“博物馆+长城”文化遗产展示模式,建成张家场汉代专题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有序推进考古发掘工作。挂牌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工作站,逐步推进校地合作、跨区域学习等交流活动,实现了长城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复建中国万里长城盐池基地,挂牌成立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长城关,建成投用全区首家长城主题博物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盐池巧做“长城+旅游”文章,融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创造文化和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不仅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户外运动、文化体验、星空露营于一体的长城观光旅游带,还先后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实施青羊井4号地台加固修缮花马池古城修复等重点项目20余个,配套建设旅游驿站5处、标识标牌200余处,全线贯通长城沿线观光道路,启动长城文化公园(盐池段)规划编制,构建“一核一带多点”发展布局,打造集历史探秘、自驾观光、文化体验、教育研学、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长城文化主题公园,目前已初步形成建设规模。
为推动长城文化资源“活起来”,盐池还构建了“长城+古城+村落+草原+生态牧场”的“长城经济”发展新模式,将古长城遗址资源与城市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及生态效应高度融合,带动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使群众因文旅融合发展而致富,乡村因文旅融合发展而振兴,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参与长城遗址保护实践的积极性。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