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恰如岭南文化“基因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原标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蓝海红:省非遗馆恰如岭南文化“基因库”


  如果说,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如同一艘洁白温润的“文化巨轮”,那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就如同“珍宝盒”,蕴藏着岭南文脉生生不息的奥秘。如何呈现丰厚的岭南非遗“家底”?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又将如何翻开新篇章?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蓝海红——


  空间主体像一棵向上生长的榕树


  羊城晚报:请您介绍一下非遗馆的基本情况。


  蓝海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广东省非遗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0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5层,具有保存保护、研修培训等功能。


  馆内共设置7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专题展厅,包括“非遗情缘”“山海之间”“饮和食德”“臻品厅”“物华锦绣”“南风传韵”“湾区同心”等。基本陈列展示以“人民非遗 时代新彩”为主题,凸显非遗来自人民,是中华文明绵延的生动见证。展陈设计以一棵向上生长的“榕树”作为空间主体形象,将“家国根脉”融入展陈脉络之中。


  一至四楼每层分别以“文脉”“生活”“艺术”“交流”为关键词,挖掘大湾区非遗、广东非遗背后的文化记忆。观众拾级而上,仿佛见证岭南文脉这棵“榕树”,从萌芽、成长到繁茂的生命历程。


  羊城晚报:广东省非遗馆可谓规模空前,馆内都有哪些不可不看的非遗珍宝和亮点呢?


  蓝海红:我们针对开馆征集了将近1000件(套)展品,所以展品非常丰富。基本陈列主要展示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保护传承实践成果,其中不乏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大型骨雕作品《湾区同心》就是重磅展品之一,广州镇海楼、香港金紫荆广场、澳门大三巴等大湾区地标,在长达将近5米的骨雕里纤毫毕现。三楼“臻品厅”集中展出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


  “山海之间”展厅里,一条22米长的传统龙舟颇为吸睛。它来自“中国龙舟之乡”东莞的中堂镇,是非遗馆内规模最大的一件展品。龙舟下方运用现代科技做出了水波纹的效果,室外的珠江水景也能进入观众视线,与龙舟的陈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将“观展”与“观景”相结合。


  活态展陈要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羊城晚报:非遗是无形的,如何用可看可感的展陈来体现无形的非遗内容?


  蓝海红:非遗馆的展陈难度很大,具有挑战性。为更好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我们在策展时,会把非遗的“物”、非遗的技艺,配置在相应的艺术场景,把“物”放置于特定的文化空间。


  展厅里不少场景都是由传承人和施工团队共同制作、搭建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传承人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这也是非遗馆的一大特色。例如,位于“物华锦绣”展厅入口的“百工照壁”,可谓集岭南传统工艺之大成。“百工照壁”以木雕为框架,由灰塑、潮州木雕、广彩瓷烧制技艺等的1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精心打造而成。


  羊城晚报: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非遗馆在助力人文湾区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


  蓝海红:广东省非遗馆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基因库”,更是湾区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粤港澳三地共同保护传承的非遗,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湾区同心”展厅直接将湾区人民共有的文化生态一一呈现。例如,粤剧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展厅内设置有广东八和会馆、戏棚、红船等,还展示了港澳传承人捐赠的实物,观众在此可以从展品、系列影片中感受到“同饮一江水”的亲切感。未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交流互鉴平台。


  以有限的场馆链接无限的非遗生活


  羊城晚报:如今,文化场馆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开馆后,如何用好非遗馆这样一个平台,更好实现文化惠民?


  蓝海红:非遗馆是一个平台、窗口,但非遗项目却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各地,深入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层面。非遗馆有限的场馆,其实是与无限的、生动的非遗生活最好的链接点。活色生香的展示、展演活动,就是最好说明。


  非遗馆的落成,打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积极合作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建立非遗传承保护体系,推动三地非遗资源的联动。


  羊城晚报:“三馆合一”开放后,非遗与美术、文学在这里碰撞,文化空间的聚集将生发出怎样的效能?


  蓝海红:非遗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文脉,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非遗包罗万象,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之母是生活,艺术也来源于生活,这些生活方式在非遗里都有所体现。我认为,有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一平台,非遗、美术、文学三个馆聚合在一起,距离上如此便利,将来肯定会产生更多交流和联动,互相启发,碰撞出新的文化成果。(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通讯员 王芳辉 )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