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双城记--明清以来广绣苏绣精品展”在广东省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举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广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为展览提供了广绣针法系列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近年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协同广州各区非遗中心、各省市区层级的广绣保护单位、广绣代表性传承人群和社会力量,全方位、深层次推动广绣保护和利用,研发广绣文创产品和时尚单品,让广绣的“非遗种子”飞向更远的地方。
保护推广
广绣指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与潮绣合称“粤绣”,为四大名绣之一。它历史悠久,以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纹理清晰、针法多样等特点享誉中外。广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对保护项目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部负责人董帅介绍,近年来,一批广绣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探索如何使广绣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让大众喜欢广绣,让游客带走广绣。该中心在整理刺绣思路和保护培育广绣上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成效明显。
董帅说:“2020年,我们通过'定制+数字采集'的方式向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即传承人在创作过程中,同步进行影像记录。这既提高了传承人的建档、记录意识,也结合广绣展陈需求,引导传承人创新设计了一批广绣作品,提高了广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设计能力和对市场的敏感度。”另外,非遗保护中心还经常开展广绣推广活动,通过对广绣技艺的科普,向人们展现广绣之美,弘扬和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我是在文化馆举办的公益活动上认识广绣的,传承人谭展鹏老师寥寥几针就绣出了一个图案雏形,让我对广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我还买了不少广绣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广州市民陈女士说。
系统研究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广绣在传播上已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广绣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挖掘,也未能充分实现创造性转化。
董帅介绍,非遗保护中心还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在博物馆广绣文物藏品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图案,从品类、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搭配、针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通过复绣帮助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和理解传统技艺,并尝试基于传统图案进行广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了广绣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创新探索了非遗的“传统资源发掘-研究-复原-数字资源采集-转化应用-宣传推广-艺术普及”的做法。
非遗保护中心精选了20种经典图案,分为鸟禽、花卉、人物等类型,聘请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作为复绣指导,委托多位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复绣,并同步进行数字资源采集,剪辑形成21个针法视频和20个复绣视频。
“非遗保护中心将提炼的广绣元素、传统图案应用于装饰和生活用品等多种场景,研发了装饰画、服装、手包、丝巾、套杯、盲盒、书签、冰箱贴、动态海报及静态壁纸等文创产品,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如今,广绣已成为最能代表广州文化的手信之一。”董帅介绍。
活化非遗
在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首届广州非遗艺术时尚周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十三行情景秀和屈汀南时尚服饰秀展示了广绣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情景秀以《鉴往知来--屈汀南收藏十八十九世纪广州十三行时期服饰和生活用品传世实物展》和《广州非遗活化作品展》为蓝本,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十三行海贸时期服饰中汲取灵感,从非遗活化中提炼概念,并衔接了现代时尚秀,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当时十三行海贸时期百姓生活场景,期望向大众传递更多源自传统的、民族的沉淀之美,激起现代人的情感与文化共鸣。
时尚周活动策展人屈汀南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守正创新,既要有民族的基因,又要为现代人服务,用现代、时尚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推动非遗与现代潮流深度融合,把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前不久,由屈汀南策展的《春天里的广绣--广绣披巾传承创新艺术展》继续展示了广绣的文化之源、发展沿革、针法之美,也探索了广绣未来的传承之路。
在董帅看来,非遗保护中心对广绣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停留在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还有传播与发声,如持续地进行“非遗一日游”体验,通过“走进传承人工作室”让市民游客近距离地观摩学习,成立广绣传习所为感兴趣的观众进行培训,与高校、设计师联合开发广绣文创产品,搭建广绣手信的展示与流通体系等。
目前,在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广绣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校、高校等全面开展,课程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层级广绣教育体系。
董帅介绍,在“广绣进校园”活动推进过程中,非遗保护中心更多承担着统筹者的角色,整合各方资源,注重在引领、示范、规范方面发挥作用,在最薄弱环节发力。比如,让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课,并提供课件、教学指导等,使课程更加易于被学生接受;为有非遗课程需要的学校推荐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助力学校开展广绣课程。(陈熠瑶)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