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苗寨里的苗语“第一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01





  “新年好!大家好!”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小学三年级教室里,教师吴静用苗语热情地同一个个稚嫩的面孔打着招呼。

  在初春微冷细雨中,梅江镇民族小学的春季新学期正式开始,新学期的第一堂苗语课也如约而至。

  秀山地处渝、湘、黔交界地带,紧邻湖南湘西与贵州铜仁的梅江镇,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占比达70%。为保护民族语言、弘扬民族文化,苗语课成了民族小学的特色课程。

  具有苗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校舍内,孩子们的读书声一浪高过一浪,吴静的苗语课堂上却传来不一样的声响。“咯咯咯!”只见孩子们仰起红扑扑的脸蛋学起公鸡打鸣。

  “对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单词:公鸡。”吴静笑着说,“跟老师一起念,公鸡,bad ghot gheab(‘公鸡’的苗语拉丁文标注)。”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历史悠久,由于没有文字,全凭口耳相授的方式传承。民族小学所在的民族村是重庆唯一完整保留苗语的村寨,这里与湘西和铜仁同属苗语湘西方言。

  “小时候我就是民族小学的学生,那时同学们都会说苗语,我便在学校里学会了苗语。”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村人,吴静从民族村考到师范学校,最后选择回家乡教书。

  “虽然村里老人会说苗语,但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上学,年轻一代已经更习惯用普通话交流。”吴静说。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孩子们进行民族语言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兴趣。”民族小学校长陈明介绍,20世纪50年代,民族小学就开始实践双语教学,但以前没有标准、不成规范,教学依靠教师个体经验。

  2011年,民族小学组织苗语教师团队赴湘、黔学习苗语教学经验,结合《湘西苗文方案》和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当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具体要求,编制三册《苗文课本》,进入规范化双语双文教学阶段。

  黑板上,吴静一笔一画写下一串拉丁字母和中文释义,引导学生自己拼读单词。“苗语没有文字,教学难度大。我们的教材采用拉丁字母,清楚标示出苗语的声母、韵母和语调。教学内容以日常用语为主,孩子们学起来更有兴趣、也更容易。”吴静说。

  “课堂上,我们通过设置小游戏、讲述苗族民间故事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吴静说,在学校里,每当有学生表现突出,她就会用一个自编的苗语顺口溜表扬学生,将苗语一点一滴渗透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9岁的苗族学生龙浩林家住民族村,对他来说,能学好自己民族的语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奶奶会说苗语,我想学好苗语,以后可以用苗语和奶奶交流。”龙浩林说。

  开设苗语教学课程,只是边城秀山着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民族小学获评重庆市民族特色示范学校,除了苗语课程,还教授苗族迎宾鼓、编制苗舞课间操等。”陈明说。

  除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秀山县还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完成民族村金珠苗寨传统村落保护、百年西街风貌改造、洪安古镇民居修复等工作;大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举办土家织锦、苗绣、龙凤花烛等非遗传承培训班12期,在县职教中心成立7个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坊……

  秀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秀山将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抓文旅融合发展契机,积极创新保护机制,扎实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民族文化焕发新光彩。(记者李晓婷 周思宇)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