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后,12月13日,“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在朝阳市举行。多位国内知名考古领域专家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深入阐释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的重要意义、“牛河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站在自己的研究角度,就下一步如何发掘、保护、阐释、展示建言献策。
红山文化 物质与精神领域都成就斐然
12月13日,在朝阳市举行的“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牛河遗址代表的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这一结论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在简要回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展历程后说,牛河梁遗址处于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形成”非常关键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国祥在线上参加论坛。他表示,“牛河遗址代表的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这一结果对于确立牛河梁遗址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及红山文化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进程中的源头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刘国祥说,这一成果的取得,前后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刘国祥认为,根据牛河梁遗址随葬玉器种类和数量多寡及组合关系变化,能够反映出墓葬的级差,这是目前能够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玉礼制形态,对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及夏商周三代玉器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看到红山文化晚期取得开创性物质成就的同时,红山文化晚期精神领域成就斐然,且以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为标志,这也是红山文化晚期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重要例证。
作为牛河梁遗址发掘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牛河梁遗址及第一地点台基的发掘情况,并就第一地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祭祀与礼制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吕学明表示,红山文化在“以玉为礼”、祭祀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狩猎经济在红山先民的经济体系中占有更大比重。
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华玉冰多年从事红山文化研究,他在简单分析牛河梁遗址开启“古国时代”的过程后表示,牛河梁遗址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较为独特的文化特征,应该考虑提出“牛河梁文化”这一概念。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从事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几十年。他表示,此次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成果,不论是对红山文化研究,还是下一步对牛河梁遗址的发掘,都具有重要意义。郭大顺提示,在牛河梁遗址发掘中,要重视遗址中存在的那条中轴线,它不仅是中国“中轴线”建筑布局的开端,其“北庙南坛”“北方南圆”的布局,一直向后延续了5000多年,影响深远。
牛河梁遗址 发掘与研究将持续深入
牛河梁遗址被确立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这一结论的提出,既是对过去几十年我省持续不断发掘牛河梁遗址的成果总结,也为今后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未来,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王巍建议,要在总体框架下,持续做好红山文化考古中的辽宁和河北、内蒙古自治区的多省区联动,抓住关键遗址、关键环节,深入进行发掘。同时及时对外公布发掘成果,并将成果进行转化,扩大红山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张弛在线上参加了论坛。他指出,近年来,我国的考古事业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考古工作者一定要结合“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继续稳步推进红山文化考古工作。对于下一步工作,他指出了几个重点方向,其一是“女神庙”遗址细节有待于通过科学考古进一步理清;其二是牛河梁遗址测年工作要保持严谨细致,经得住专家学者的拷问和推敲;其三,在考古调查中,要注意细微苗头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对那些废弃遗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他认为,红山文化考古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平一直关心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这次在线上参加论坛,他指出,红山文化与其他古国时代文化遗址有显著不同之处,即红山文化有其自身根脉,并非凭空而来。在红山文化的研究中,特别是牛河梁遗址,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还需要思考为什么红山先民会选择牛河梁,这个地点有什么吸引红山先民之处。朱延平分析,是不是牛河梁这里有红山先民需要特别守护的东西。他建议下一步在对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考古发掘,特别是第一地点山台建筑群的高点发掘,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泥质红陶等这些年代更加久远的文化记忆。
吕学明建议,要对遗址中的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进行细致剖析,就该地点祭祀的对象是祖先还是神祇进行认真讨论。同时,展开对第十三地点的细致考古发掘,揭示其核心意义。还要在牛河梁遗址附近开展自然资源调查。
华玉冰建议,要加大牛河梁遗址与凌家滩遗址的统一性研究,揭示距今5000多年前相隔两地的古文化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对后续阶段的传承影响也要进行深入研究。(朱忠鹤 郭平)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