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背拱、头顶、牙咬……2日,高达10余米、重约20公斤的长幡在福建省建瓯市挑幡艺术团团员表演下,不断调换着位置。这一幕在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上演,观看的市民、游客直呼过瘾。
“刚开始学习建瓯挑幡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最初是因为好玩、刺激。”出生于2006年的董铭轩练习建瓯挑幡七年有余,在现场表演时淡定、从容。他说,真正开始接触建瓯挑幡后,被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打动,身体也越练越强壮。
建瓯挑幡是闽北特有的民间绝活。相传,当年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归来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军旗捆在竹竿上尽情挥舞,以此纪念英烈,后逐渐演变成建瓯挑幡习俗,流传至今。
建瓯挑幡自明末清初孕育产生以来,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有“华夏绝艺”的美称。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幡(建瓯挑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其他民间古老绝技一样,这项古老绝技的传承浓缩了建瓯民俗风情和当地民间社团组织以及一大群挑幡艺人的智慧。今年54岁的陈小玲自2006年开始练习建瓯挑幡,表演中,建瓯幡在其手中转动,运转自如。
陈小玲表示,自己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业余时间和朋友们一起练习建瓯挑幡,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练习过程中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幡(建瓯挑幡)的代表性传承人祝石梁也对建瓯挑幡情有独钟。三十多年前,祝石梁与建瓯挑幡结下不解之缘。自此,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联系建瓯挑幡上,坚持勤学苦练。“只要有空,每天早晚都要练上个把钟头,至今如此。”
“要有毅力、有贡献精神,还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练起来。”今年67岁的祝石梁告诉记者,建瓯挑幡的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平衡,队员们大多练个十来年,技巧和动作才会娴熟。
祝石梁如今是建瓯市挑幡艺术团负责人。据其介绍,建瓯挑的幡简称“建瓯幡”,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表演的“中幡”大不相同,其外观造形独特古雅,要求选用当地盛产的大毛竹制作。经过数百年演变,建瓯幡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建瓯挑幡还以“民间大使”的形象频频在全国各地乃至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亮相。“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从而增进民间传统文化交流。”祝石梁表示,在表演中,有碰撞、交流、融合,才会引起共鸣。
建瓯古称建州,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史,至今仍保存着大气的古城格局。自2021年以来,建瓯市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策划生成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项目就是其重要子项之一。
据悉,建瓯市将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作,并植入业态对外开放。
福建省千年建州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同表示,后续为了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将会陆续引入商家入驻,同时也会植入文化内涵,例如非遗小吃、非遗技艺的展示等。 (叶秋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