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创烧的红绿彩瓷,开创了多彩装饰的先河,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由红绿彩瓷装点的八义镇红绿彩村,正用千年技艺赋能乡村振兴。仅其带动的文旅产业,每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为村民人均增收千余元。
红绿彩瓷是在1200度高温下烧造而成的白釉瓷上,用笔蘸取红、绿、黄等彩料勾画出纹饰,再次入窑在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拉坯、修坯、素烧、手工打磨、透明釉、入窑烧制、彩绘……一块高岭土变成红绿彩瓷,要经过72道工序。
近千年来,长治八义一直就有“北方瓷都”之称。据考证,生产红绿彩瓷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2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早、成就最高的是长治的八义窑。
受多种因素影响,八义窑在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2012年起,当地成立并启动了红绿彩瓷器生产项目。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攻克技术难题,恢复工艺。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挖掘千年技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红绿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红军介绍,该村成立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挖掘千年技艺,投资建设陶瓷文化博览园、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区等,产品以盘、碗、瓶、罐、茶具、餐具、艺术品为主,同时以企业化、项目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围绕文化产业,红绿彩村发展乡村旅游,将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结合,打造陶瓷专业小镇。如今,该村实现了非遗文化产业、乡村度假旅游和特色农业种植项目融合发展。
崔红军介绍,该村启动了“红绿彩村观光度假一至两日游”项目,全年接待社会参观旅游和学生研学活动2万余人次。由此延伸产业链,建设了小杂粮、党参等种植基地,打造特色旅游农产品。
“我做釉中彩工人已有五六年时间。”村民宋二梅告诉记者,她每月能挣3000余元工资,还能兼顾家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谈到下一步发展,崔红军说,他们要对接陶瓷生产上游,购置设备建设陶瓷丝网印刷厂,解决陶瓷设计和印刷问题;针对陶瓷生产下游,采取合作社方式,启动陶瓷包装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