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绽放迷人光彩?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20





  悠扬动听的长调民歌、形态各异的剪纸、精彩的非遗舞蹈串烧、抢眼的非遗服饰秀……近来,在内蒙古非遗购物节上,一件件富含文化气息、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一项项精妙绝伦的非遗技艺,让人们感受到了内蒙古非遗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面积的广阔,历史的更迭,经年累月的交流融合,为内蒙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在这片沃野之上,一条大河自高原奔腾而下,穿行内蒙古7个盟市,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着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非遗的种子遍地开花,如何运用好黄河这一天然的文化宝库,是沿黄省区共同的议题。


  “靠着黄河不发愁”是黄河流域人民的共同想法,然而在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中,沿黄九省区均遇到了类似的难题:传统手艺后继无人、非遗产品无人问津、产业经营难以为继等。这些困境,让富含着黄河文化内涵的非遗产品“明珠蒙尘”。


  在前不久举行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来自我区及沿黄各省区的黄河流域相关非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等,围绕如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流域非遗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新时代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传播路径研究等议题,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新思路、新方式、新举措,研讨九省区如何齐奏黄河发展“交响乐”。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谈及内蒙古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内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康建国提到,内蒙古黄河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文旅融合发展将会对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内蒙古通过“一揽子”新举措,以“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非遗传承新路。


  36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邀各地游客随非遗尽览内蒙古风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出台,帮助非遗项目更好融入旅游市场;短视频平台的助力,让非遗不再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内蒙古的发展思路,为沿黄各省区传承黄河非遗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内蒙古积极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黄河流域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的过程中,黄河流域非遗也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截至目前,我区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项目有47项;545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项目有364项;8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黄河流域项目传承人有40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7人中,黄河流域项目传承人有518人。可以说,黄河文化已是我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河流域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沿黄各省区只有奏响非遗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开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大合作、大协同、大发展的广阔前景,才能让非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黄河滚滚而去,黄河的故事依旧生生不息。未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将走上多省区协作的新路子,内蒙古将以更动人的黄河故事,在这条路上走出亮眼风采。(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冯雪玉 见习记者 孙柳)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