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让石刻“说话” 让雕客“生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01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在大足石刻1300余年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石雕技艺,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刻工匠,“雕刻经济”历经千年而不衰。大足石雕匠人群体被业界称为“大足雕客”。


  现在,“大足雕客”不再是特指一个人,也不是广义的一群人。“大足雕客”是重庆市大足区因地制宜打造的劳务品牌。目前,“大足雕客”劳务品牌是重庆市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劳务品牌。


  2月22日,“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重庆大足石刻文创园,了解当地如何为重庆市文创产业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帮助本地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成为就业“金名片”和致富“金钥匙”。


  在大足石刻文创园,还没走近,“噔、噔、噔……”辗子敲击石头的声音就传来。在工作室内,杨声才一个人正在雕刻教学模具,他手下的石象渐渐成型。


  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长于北山的杨声才来说,近万尊北山摩崖造像是他学习石雕技艺最好的老师。


  “小时候只要进城,回家就会路过北山,天天看,也就耳濡目染了。”杨声才16岁的时候,一时兴起捡了一块鹅卵石,拿起父亲雕石头的工具,开始了他的雕刻生涯。


  “以前是觉得好玩,现在是热爱。”杨声才说。27岁时,杨声才觉得自己的雕刻还差火候,也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师傅:“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领悟石雕的真谛。”


  现在,杨声才在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任教,他想把自己学到的石雕技艺和对石雕的感悟教给学生们。“石雕技艺不能断代,培养新人是我们的责任。”他说。


  正是杨声才这样的雕刻工匠让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大足石雕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不过长期以来,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不利于现代石雕人才的快速高效培育,不适应行业升级发展需求。


  为此,大足区人力社保局打出组合拳,创立“大足雕客”统一劳务品牌,把民间雕刻工匠、大中院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劳动力做为产业人才生力军,建立统一招募渠道,促进就近就地能增收。


  “我们主要招募散落在民间的雕客工匠、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及川渝两地新生劳动力,分别开展雕塑理论、产品创意、雕刻技巧等教学及实践。”重庆市大足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蒋仕惠介绍。


  同时,与川美等高校合作建立“高校+园区+工匠”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大足职教中心开设三年制石雕特色中职专业培育,通过大师“进高校、入课堂”进行培育;联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育。“年培训‘大足雕客’1000人以上。”蒋仕惠说。


  “我们还与国内外291家雕塑企业、11个重点产区和33家人力资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定向输出、人才代理等用人合作机制。”蒋仕惠表示,开展雕客创业培训,通过孵化平台年孵化创业主体170余户,实现裂变式培育,有力促进和保障雕客们高质量就业创业,让日薪超过500元的“大足雕客”比比皆是。


  此外,大足区和四川省资阳市已共建川渝石刻特色文创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正共同规划建设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下一步,产业园将发挥“虹吸效应”,汇聚十余万名川渝两地雕客,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近年来,“大足雕客”获得国家级个人奖项56项,省部级个人奖项283项,同时拥有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160余项,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547项。“大足雕客”的足迹也遍布全国10余个省市及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传承弘扬着石雕匠人的工匠精神,用刻刀讲述着大足石刻的千年故事。(胡虹 焦磊)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