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遗工坊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2-24





  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石雕、定瓷等非遗工坊207所,涉及11个乡镇81个行政村,是全省非遗工坊数量最多的县。近年来,组织17家非遗企业与脱贫群众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帮扶73个村2895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带动1.6万人就业


  “仅两天时间,300多个定瓷小兔子就被抢购一空。”今年元宵节前后,曲阳县举办了为期6天的非遗展演活动,作为非遗工坊参展的曲阳秋鸿定瓷艺术有限公司收获不小。公司总经理白耀亮说:“县里推动建设非遗工坊,让我们这些传统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非遗文创产品。”


  曲阳是千年古县,孕育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曲阳县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以建设非遗工坊为着力点,把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日前,曲阳陈氏定窑非遗工坊和鑫特雕塑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盘活资源,大力培育非遗工坊


  切料、开荒、粗磨、精雕……2月13日,曲阳宏峰雕刻非遗工坊负责人刘玉峰吃过早饭,来到了位于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加紧赶制订单。“这是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特雕塑公司)给的价值600万元的急单,包括人物石雕、铜艺浮雕,客户要求在50天内交货。”他说。


  “我们合作有15年了,每逢鑫特雕塑公司遇到大活急活,都会将部分工程分包给我。”刘玉峰原来经营自家石雕作坊,业务一直不稳定。自从与当地雕刻行业龙头企业鑫特雕塑公司达成合作,他的家庭作坊逐渐发展成一家雕刻公司,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2020年,公司还被认定为非遗工坊。


  “这种合作方式,公司不用养人,还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互利共赢。”鑫特雕塑公司董事长吴学儒说,如今与他们合作的能工巧匠有80多人,包括两家非遗工坊,每年分发的工程量达3000多万元。


  曲阳县的雕刻、定瓷等非遗技艺传承悠久,声名远播。“有专门的经纪人群体拉了业务,到曲阳找生产制作单位。在市场引领下,一方面自上而下,由龙头带动,一个个小作坊发展起来;一方面自下而上,一些个人作坊发展成了公司。这些公司就是非遗工坊形成发展的基础。”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介绍。


  为进一步盘活非遗资源,自2020年开始,曲阳县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培育工作。利用节会赛事平台、媒体演艺平台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300万元,奖励在技艺传承保护和带农增收方面作出贡献的企业;由县文旅、人社、乡村振兴3个部门联合出台统一标准,开展非遗工坊认定工作……在系列措施推动下,非遗工坊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该县拥有石雕、定瓷等非遗工坊207所,涉及11个乡镇81个行政村,是全省非遗工坊数量最多的县。


  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曲阳县北孝墓村孝木窑非遗工坊,几名妇女边拉家常边忙着手里的活计,有人揉泥,有人拉坯,有人刻花,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在这儿上班离家近,每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的工资,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正在制作粗瓷水杯的村民闫飒说,打工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耽误,这份工作她很满意。


  正说着,村民张玉轻端来5把粗瓷茶壶生坯。“我在家制作,完成后交给非遗工坊统一烧制、销售,按照售价的25%提成,根本不愁卖。”


  “粗瓷作品看着简单,实际得经过几十道工序,光凭家里四五口人根本干不过来。”孝木窑非遗工坊创始人闫玉伟是粗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多年来,他招聘周边村民到非遗工坊打工,免费培训制作技艺。手艺成熟后,村民可转型为供货商,由非遗工坊统一供料、提供创意设计等,双方绑在一起合作发展。如今,闫玉伟的非遗工坊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带动40位村民增收致富。


  曲阳县非遗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这些非遗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我们通过‘非遗工坊+农户’‘非遗工坊+企业’模式,与村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他们就近就业,让每一个非遗工坊都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动机’。”刘斌说。


  鑫特雕塑公司非遗工坊带动晓林镇的8个行政村、811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使百余名农民掌握雕刻技能,人均年收入由7000元增加到3万元;陈氏定窑非遗工坊带动500余名脱贫人员就业,每人年收入达2万至5万元……近年来,曲阳县组织17家非遗企业与脱贫群众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帮扶73个村2895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带动1.6万人就业。


  “非遗工坊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刘斌说。


  引育并举,打造乡村技艺人才舞台


  “这款定瓷创意主人杯,釉面细润光滑,白中微微闪黄,杯体印有京剧脸谱、彩蝶等图案,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2月13日21时许,在位于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村的自兴陶瓷非遗工坊,负责人王自兴正在直播带货,话音刚落,50个主人杯已被抢购一空。


  2012年,王自兴从河北美术学院雕刻专业毕业后返回家乡,跟随父亲在自家作坊干起了定瓷烧制工作。他发挥专业优势,在定瓷的造型和实用性上不断创新。如今他创立的曲阳自兴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达200万元,并被认定为非遗工坊。


  “多亏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否则就没有自己的非遗工坊。”王自兴说。2014年,他父亲因病逝世,家里的定瓷作坊陷于瘫痪。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县人社局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帮他申请到了8万元无息贷款作为创业启动资金,还带领指导他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不但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也让他学到了营销思路、团队管理等知识。后来厂房扩建升级时,县委宣传部为其发放了1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相关部门扶持下,王自兴的公司逐渐站稳了脚跟。“我跟河北美术学院已达成合作,以非遗工坊为平台,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定瓷行业,为乡村振兴助力。”他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工坊发展,要有能人。除了制定帮扶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外,曲阳县还以“培养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创办一个企业,引领一方产业”为目标,搭建乡村技艺人才培育平台。依托河北曲阳雕刻学校,培养近万名优秀技能传承人,其中200多人获工艺美术家、美术大师称号,30多人成为省、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许多人已成为非遗工坊带头人。依托曲阳县定瓷职业培训学校,培养定瓷技艺人才500余人,均实现了就近就业、本地创业。


  通过引育并举,一大批乡村技艺人才成为非遗工坊带头人。同时,他们通过引领行业发展、培育高徒等方式,带动更多非遗工坊形成、壮大。“我们将把非遗工坊打造为乡村人才留乡兴业的平台,聚人气、传技艺。”刘斌说。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