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功能多样,不仅成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经济资源,也在塑造着人们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空间,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乡村的非遗文化资源。
刘忠斌建议,由地方文化部门主导,加大对乡村非遗和民俗资源的梳理,根据非遗的不同类型,加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力度。与此同时,推动乡村非遗的复兴与繁荣,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促进非遗传承。比如,提升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公共服务效能,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支持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推动修编村史村志和家谱,开展村情教育,赓续乡土记忆等。
刘忠斌认为,“以非遗为中心,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是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利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可以围绕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民俗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并促进扩大传统手工艺传承范围和生产规模,按照现代企业的形式进行运作,培育地方特色商品制造业。将传统民俗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展现传统农业生产习俗、餐饮消费习俗、节时、节事、礼仪、祭祀等乡俗文化,融入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本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村民、非遗传承人、乡贤等踊跃参与,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人。”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