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并不仅仅是技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朱忠鹤    时间:2022-02-22





  前段时间,读到了一则有关“非遗”的新闻。大意是说,辽宁将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对那些因为年龄或身体原因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荣誉传承人制度,同时对那些经评估,无法义务履职的传承人,也要建立退出机制。

  这则新闻所要表述的内容看似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两面一体”,其核心意思就是不能让“非遗”中断,真正做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所谓的“非遗”只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物质文化遗产”前面加了一个“非”字,就是为了区别于古建筑群、古遗址等那些可以触摸到的实物文化遗产。也正因为“非遗”记忆是口头的、活态的,不易保存,所以如何做到延绵不断并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才引起多方关注。

  对于这条新闻,我除了关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个与“人”有关的角度外,我还关注附着在传承人身上那种对技艺和精神的坚守与执着、热爱和至臻追求。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更为不可触摸到的精神,同样十分宝贵。

  我曾长期关注过一位专做糖人的“非遗”传承人。这位传承人虽然已至老年,但对从祖父手中继承下来的做糖人技艺,她心存敬畏,丝毫不敢含糊。比如说,对原材料的选择,她坚持高质高价,绝不会为了抢占市场而降低标准;再比如,为了熬制糖料,她深夜也会一直守在炉旁,不停地在锅中搅拌,真正做到了“熬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还比如,在为顾客做糖人的时候,对掉下来的糖渣,她舍不得扔掉,会像她祖父当年那样,直接放进嘴里吃掉,这已经成了她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这位“非遗”传承人的这些小细节是十分打动我的。“非遗”看不见、摸不着,但正是这些充满了岁月沧桑感、历史厚重感的民间技艺,才让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到几百甚至千年之前的图景片段,同时也感知到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惜时敬物、执两用中等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品质的精髓。换句话说,“非遗”传承下来的绝不只这些技艺,还有应被我们视为珍宝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这些匠人身上的精气神。

  如果站在这个层面上再次打量“非遗”,我们就会觉得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要求,就不只让他们将所掌握的技艺向下延续那么简单了。除了对“非遗”技艺的传授,他们对“非遗”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与之所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品质的彰显、对自身宝贵精神的传承都十分重要。这也就是说,“非遗”传承人既要传承技艺,又要传承做人,做一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善思善行的人。

  如此看来,任务不轻。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