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婆子与手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1-26





  ▌宗春启


  小时候家里冬天用煤球炉取暖,屋里温度低。上床怕被子冷,起床嫌衣服凉。后来买了一个白瓷罐,灌上热水、拧紧盖子,可以把被底焐热。因为它圆圆的,扁扁的,我们管它叫“水鳖”。后来读了《红楼梦》才知道,它应该叫“汤婆子”。

  汤婆子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袭人回家去探望生病的母亲,麝月给宝玉铺床,冬天屋里冷,晴雯说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读到这儿想到:清代的汤婆子是个什么模样?用什么材质制作的?由此对汤婆子产生了兴趣。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原来,古代的汤婆子还有许多别名:汤媪(ǎo)、脚婆、烫婆子等。汤婆子的形状也没有一定之规,可以是壶状,可以是罐状,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扁形,也可以是南瓜形。

  汤,意思是热水,这好理解,但为何叫媪、叫婆子?令人不解。古代常见的汤婆子是锡制的,所以又有“锡夫人”之称。称之为“夫人”倒还恭敬,又有叫“锡奴”的,这就比“婆子”地位还低了。不用说,这名称是古代时人们对女性的歧视。

  并非所有人都“鄙视”汤婆子的。宋代擅作五言诗的诗人顾逢,写过一首《汤婆子》诗:“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少年皆见弃,老者最相宜。却恨无情处,春来便别离。”诗中对汤婆子的不公正遭遇有些抱不平。

  把汤婆子称为“脚婆”的,是游学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他写过两首名为《戏咏暖足瓶》的诗。“暖足瓶”之称本来很雅,一“戏咏”——闹着玩儿、开玩笑,“暖足瓶”就变成“脚婆”了。一首是:“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意思是说用“脚婆”取暖,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另一首是:“脚婆原不食,缠裹一衲足。天日更倾泻,颒面有余燠。”也就是说“脚婆”不用给饭吃,随便用旧衣服一包即可。天亮以后,里面的水还能用来洗脸。颒(huì),靧的异体字,意思是洗脸。

  从这两首诗中看,宋代的“脚婆”属于高级奢侈品,价格不菲(“千金买脚婆”)。汤婆子为什么用锡制,这倒很好解释:金属锡的熔点低,加热至231.89摄氏度即可熔化,比较好制作,而且在常温下不易被氧化,银光闪闪的。“千金买脚婆”是不是有些夸张?有个版本作“千钱买脚婆”,似乎价格又过于低廉了。在古代,锡属于仅次于白银的贵重金属。制作兵器的青铜,就是用铜和锡按3比7比例的合金制作的。再加上复杂的制作工艺,千金买一个锡制汤婆子或许也是实情。

  宋朝诗人曾几读了黄庭坚这两首诗后,说既然黄先生称“暖足瓶”为“脚婆”,那我就将“脚婆”称为锡奴吧。于是他在诗里写道:“秋来冷落同班扇,岁晚温柔是锡奴。”前一句说的是另一种东西(这个咱们放后面再说),后一句说的是汤婆子。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洛阳。

  曾几称汤婆子为“锡奴”,这就比“脚婆”地位还卑下了。元代文人则尊称为“锡夫人”。元代的《东南纪闻》(佚名)卷三记载:“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暖足,因目为汤婆。”大意是说汤婆子用锡铸成,外包皮套,里面灌上热水,天气寒冷时放在被窝里,用来暖脚。鞲(gōu),这里的意思是在锡制的汤婆子外面,要套上个皮套。不然的话,贴着人的身体,时间长了会把人烫伤。从这段话中看,汤婆子之名大概是从元朝叫起来的。

  明代写过《石灰吟》的于谦,也写过《咏汤婆》。他在“汤婆”之后特地注明:“一名暖足瓶”。他写道:“不施脂粉与梳妆,寂寞无言卧象床。暖足难同亲骨肉,傍人惟有热心肠。”诗如其人,能写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人,对汤婆子也完全是另一番评价,称赞它朴实无华、静默无言,唯有一腔热情给人以温暖。

  如今,位于丰台区丽泽国际金融区内的万丰小吃城二楼,有个“中华小吃博物馆”,陈列着许多民俗老物件,其中有三个汤婆子,让笔者开了眼界。一个是金属制的,圆形,直径一尺有余,中间厚周边略薄,正中有一带拧盖的小口,口边有一提梁。看其构造,是盖和底分别成型后用锡焊接的,其年代好像不太久远,做工比较细致(图1)。另一个是陶瓷的,直径略小于前者,外挂铁锈红釉,像个小坛子(图2),从外表看不出它的年代来。另外还有一个是白瓷白釉(图3),体积比前两个都大,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上有花纹,跟我小时候家里用过的一样。瓶身上有汉语拼音,好像是“沈陶57厂”,可能是“沈阳五七陶瓷厂”的简称,如果是,那它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

  白天焐手用手炉

  晚上暖被子用汤婆子,白天焐手用什么?用手炉。既然要捧在手里,体量不能太大,必须小巧玲珑;内中盛的不是热水,而是燃烧的炭。

  手炉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在梨香院薛姨妈处,宝钗劝宝玉冬天不要吃冷酒,否则写字时手会打颤。宝玉言听计从,当下命人将酒暖了再饮。黛玉在一旁嗑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小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便借题发挥,奚落了宝玉一顿。由此可见,手炉不是给焦大之辈用的。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比较久远,其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源于春秋时楚国带孔的熏炉,有说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官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

  元代人伊世珍所写的《琅嬛记》中,出现过手炉。《琅嬛记》是一部笔记小说,其中一则是这样写的:“冯小怜有足炉曰‘辟邪’,手炉曰‘凫藻’,冬天顷刻不离。皆以其饰得名。”他的这个故事是从《采兰杂志》中摘抄的。《采兰杂志》也是一部笔记小说,原著早佚,也不知作者何人。所谓凫藻,字面意思是野鸭戏于水草之上,这个词也用来形容愉悦的心情。用在这里可能是指手炉上装饰的花纹。从这段文字来看,元以前已经有制作精美的手炉了。

  明朝人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专有一章较为细致地描述过它。

  万丰小吃城“中华小吃博物馆”陈列品中,有两个手炉。一个是圆形的(图4),一个是八角形的(图5),都是黄铜铸就,双提梁,上盖用镂空的花纹组成“五福捧寿”图案。八角形的那个手炉,炉身上有花纹,底部好像是缠枝莲,腰部是“万字不到头”,比圆形的手炉显得更精美、更高贵。这两个手炉都是旧的,八角形的手炉,可能历史更为悠久,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宋诗常见“竹夫人”

  那么,曾几的诗句“秋来冷落同班扇”说的是什么呢?《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薛宝钗元宵节出了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曾几的诗说的也正是它。

  竹夫人跟汤婆子一样,并不是人。它是用竹子或竹篾制成的,可以是用一根打通的竹筒,身上钻孔,也可以是用竹篾编成粗一尺、长三四尺的笼状。无论哪种,都必须有孔,能通风透气,所以说它“有眼无珠”;只有夏季暑热之时方才用它,所以说“荷花出水喜相逢”。一到梧桐落叶的秋季就不再用它,即“秋来冷落同班扇”,如同竹子制成的扇子,秋后便被冷落一边,所以说“恩爱夫妻不到冬”。

  夏季暑热之夜,睡眠时将竹夫人置于身侧,上覆薄衾,既可以通气隔热,又能防止受风着凉,真是智慧的产物。它的名字既贴切又幽默:因为同床伴睡,所以称之为“夫人”。

  竹夫人唐朝时就有了,在宋人诗中,屡屡被提到。苏东坡《次韵柳子玉二首》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诗人很幽默,说这位“竹夫人”虽同卧床头,却没有情感,不懂得“卿卿我我”。宋人还有人作过《竹夫人铭》:“北窗蘧蘧,偎尔冰肌。毋徇其名,乃邪其思。”意思是说这位“夫人”能挨着你的身体给你带来凉爽,但不要由“夫人”之名而想入非非,倒是很俏皮。元人谢宗可有《竹夫人》诗,其中有句云:“应无云雨三更梦,自有冰霜六月秋。”跟《竹夫人铭》的那两句话属于同一思路。

  与黄庭坚同时代的张耒,十岁时他祖父要他以《竹夫人》为题作一首诗,他略加思索,写道:“悲秋已过又伤春,待得郎归荷叶新。守节碎身终不改,知名一似管夫人。”诗中把竹夫人完全拟人化了,并且称赞竹夫人坚贞不二。

  南宋擅作骈体诗文的李刘(1175-1245),字公甫,号梅亭,江西崇仁白沙人,他曾经这样称赞竹夫人:“常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自顶至踵,无一节之瑕疵。”诗句也是把竹夫人拟人化了。

  冬天取暖有汤婆子,夏日祛热有竹夫人。竹夫人与汤婆子是不是天然妙对?三九天从汤婆子说到了竹夫人,话题似乎扯远了,就此打住吧。


  转自:北京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