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镇的体育融合探索:以赛为媒 文旅兴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肖榕    时间:2021-11-30





  28日清晨的邵武和平古镇已经有了初冬的清冷。

  当天,张三丰故里·邵武古道越野赛如约而至。8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跑者穿过有着千年历史的青石板路,用越野的方式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而对于闽北一隅、富屯溪畔的和平古镇来说,越野跑同样成为它寻找诗和远方的支点。

  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之一、福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身上,贴着不少标签。

  如今,在这个支点上,和平古镇开始检视起满是历史痕迹的家园,体育、文化、旅游次第铺陈、延伸,千年古镇的悠远、越野跑的激情在这里奏响了属于自己的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乐章。

  体育赋能

  来自宁德寿宁的纪小敏第一次到和平古镇参赛。

  “因为这里是张三丰故里,我觉得很有特色,所以过来玩一下。”在千年古道越野挑战组(21公里)女子组的比赛中,纪小敏以2小时10分20秒拿到了冠军。除了在赛道上挥汗如雨,和平古镇的山水同样让她不虚此行。

  本次赛事设千年古道越野精英组(42公里)、千年古道越野挑战组(21公里)、和平古镇探幽健步组(6公里),并同步举办线上赛。赛道穿越“福建第一街”,翻越留仙峰、武阳道观,途经“入闽三道”之一的愁思岭古道、太极祖师故里坎下村坑池,和平风光尽收眼底。

  冲着张三丰故里这张响当当的名片,当天的比赛吸引了不少像纪小敏一样的选手。

  他们初来乍到,张三丰故里·邵武古道越野赛却已经过了七年的洗礼。

  早在2014年,和平古镇就举办了首届越野赛。彼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体育+旅游”的概念尚在襁褓中,和平人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个时候只是就赛事做赛事。”在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看来,一切都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

  作为本次赛事的执行方,厦门智博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华认为,“就体育而体育、就赛事而赛事的办赛模式就好像是一条腿在跑,只有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才能更加立体”。

  融合发展

  对于和平古镇来说,只有迈开第一步,才能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邵武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邓炜华说:“这几年来,整个赛事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赛事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通过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为旅游赋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和平古镇探索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平古镇的青石板路一躺千年,但它目光所及的小镇已经动了起来。

  本次赛事期间,“一村一品展”首次落地,摊点火爆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碎铜茶、百香果、游浆豆腐、枫林青白瓷……和平镇下辖的十个村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在主舞台上,傩舞、武术表演展示的则是邵武“中国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的品牌。

  “通过赛事特色化,提升乡村游美誉;通过赛事品牌化,积攒乡村游人气;通过赛事民俗化,展示乡村游亮点。”熊立介绍,赛事期间游客人数由平时节假日的平均1000人次/天,暴增至3万人次/天,随之产生的餐饮、住宿、农副产品消费也水涨船高,预计可为古镇带来营业收入超300万元。

  在这届越野赛扇形完赛牌的背后还有一个大“彩蛋”。只要跑者连续参加四届比赛,就可以集齐一个完整的“太极八卦”完赛牌。

  让人来,让人想来,让人常来,这就是“体育+旅游”背后最朴素的追求。

  未来可期

  越野赛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钱袋子。

  在和平古镇的路口,一条长约6公里的健身步道沿着水系蜿蜒前行。“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把防洪堤建设和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景观步道,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锻炼的好去处。”熊立说。

  毫无疑问,和平古镇与体育的缘分,已经注入了肌理。武术为媒,赛事搭台,文旅唱戏,和平古镇始终期待将“体育+”的融合戏唱得越来越响亮。

  熊立表示,未来将积极拓展户外休闲运动,不断探索优化“全民健身运动+精品赛事+户外休闲”一体化运作模式,通过登山、露营、探险、采摘节等一系列充满趣味互动的户外活动,拓宽“旅游+体育”活动。

  和平古镇的融合实践放在邵武全域依然值得借鉴。

  邓炜华认为,张三丰故里·邵武古道越野赛是邵武的一个品牌,“我们也致力于把它打造成全国越野赛事的IP品牌,把文化、生态、旅游,还有特色产品,都融入到体育赛事里,向大家展示‘邵武是个好地方,和平是块宝地’的品牌”。

  在邓炜华看来,文化、体育、旅游三者是一个非常好的融合体,“可以让文化在旅游、体育中得到传承,可以在体育中把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尤其是邵武拥有很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体育基础,以及深厚的千年文化,理应在这三者的融合中有更多的实践和尝试”。


  转自:福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