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苗家绣娘们正在车间飞针走线,一幅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的苗绣,将给她们带来稳定的收入。村里的茶叶加工厂、鞋厂,让越来越多的苗家妇女可以留在家门口就业。留守儿童变少了,村寨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
这一切,让石佳耗费了4年心血。“疫情对旅游文创有很大影响,但我们产业结构多元化,能走过去。”近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石佳信心不减。
石佳加入“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最初是被父母和朋友“逼”上去的。
2017年,本来在外创业顺风顺水的石佳被母亲叫回身边,石栏镇文化站马站长和他们反复沟通:石佳作为苗家女,在北京念过大学,创业又颇有起色,希望她能带领镇里的妇女们做苗绣,闯出一条就业路。
当时石佳很为难。她自小和父母离开苗乡,家里的主屋都捐出来给石栏镇的小学了。石佳在北京读大三时开始创业,朋友圈也大多是从事建筑水电安装类的,她自己对非遗的苗绣文化非常陌生,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她是深知的。但一个数据让石佳心头一惊——因为当地没有产业,青年都出去打工,不到两万人的石栏镇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
石佳决定出资200万元做苗绣培训,同时加入了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旅广电局和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办的“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最初她计划,培训搞完后,还是干自己老本行去。
2017年7月,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当时助理问我新成立的公司取啥名?”正在玩网游的石佳随口一说,游戏里的一个游戏角色的门派“七秀坊”就成了公司的名字。
公司开业的前一天,石佳请马站长发了个通知,让喜欢做苗绣的妇女来参加培训,“我指望着能来十七八个人就不错了,结果当天来了400多人”。
那一刻让她真正感到肩头的沉重。公司租下了旧乡政府的大楼作为培训基地,又聘请了4位苗绣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乡镇里的留守妇女和外出打工的妇女在基地每人带薪培训3个月。
大半年时间,基地总共培训了1000多人,最后签约了486个绣娘,其中有132个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签约绣娘可以自主选择来公司上班或是在家承接公司订单,这样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还有一份稳定的劳务收入。很多外出务工的妇女选择了回家就业。
不到一年时间,200万元的投资很快就用完了。此时的石佳对于苗族文化的认知已步步加深,原本只计划把家乡苗族妇女培养成绣娘就撒手的她,开始对整个产业链有了全新的思考。她调整思路,追加投资,在湘西3个县建立了5个扶贫车间,先代加工来确保生存,用以工代训的方式培训了各个工种1000多人,同时在城市里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开实体店、推广自营产品。“如今,绣娘们每月有上千至1万元的收入,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生活。”石佳自豪地说。
4年过去了,公司为“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帮扶贫困户1272人次,让几百个孩子的父母返乡就业。石佳因此荣获2020年“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公司的自营产品一开始销路不畅,石佳意识到是对苗族文化挖掘得不深,苗绣难以在众多竞品中胜出。石佳说,苗绣中很多图案与符号都承载着相应的历史印记与文化脉络,这是它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魅力之一。作为初涉苗绣行业的小白,她带领团队开始走访博物馆,翻阅古籍,请教一些老学者考证文史资料,甚至研究易经,把这些积累变成作品,将古老智慧文明的符号,一代代传下去。她组建的专业设计师团队,收集了上万种传统图案,建立数据库,再通过设计创新,将传统的苗绣运用在服装、饰品、家居、箱包、扇子等系列文创品上,设计出300余款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2018年5月,石佳带着苗绣作品参加了巴黎国际展。6月,国际知名奢侈品爱马仕公司设计师为七绣坊设计了12套苗绣元素时装,这些苗绣时装登上了法国波尔多时装秀的T台。同年,石佳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出访波兰、捷克、比利时,受到多国领导人的接见。在打开国外销路的同时,她将苗绣文化带到欧洲。
紧跟互联网时代消费模式,石佳开辟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在北京、济南、湘西墨戎苗寨等地开设了5家自营旗舰店,以实体店铺稳住品牌,并通过线下直营、线上社群电商分销模式,实现了较好的销售量增长。2021年,他们公司在手工刺绣这个行业,网销拿到全国第一的佳绩。
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给文旅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石佳把北京高档饭店的文展场地变成了文化会所,用多种沙龙形式打造朋友圈,把苗绣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出去。“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你手中的苗绣,不论是包、鞋、扇,它的图案花色符号,都保存着特有的寓意和历史,丝毫不逊爱马仕、LV。”石佳说,有了价值的认同,消费者就会觉得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保存了一种文化。
石佳的五年计划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当地就业和乡村经济发展。她动员温州的伙伴来花垣办了一个鞋厂,每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200名当地妇女在鞋厂就业。花垣县地区黄金茶远近闻名,她又投入资金,流转1806亩土地种茶。石佳同时还开发了文化旅游项目“古苗都康养谷”,现已建成贡米、茶园、龙虾养殖基地。
石佳认为,乡村创新创业没有交通的便利和技术的门槛,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来发展相关产业,只有多业态并举,做精做强,才能闯出一条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