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国风音乐”的定义仍然是模糊的,较为普遍的一种解读是:“国风音乐”是一种融入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相结合的新兴音乐流派。虽然定义不明,却不妨碍它流行。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华语数字音乐行业季度报告》就显示,国风音乐与民谣、嘻哈、节奏布鲁斯和电音成为“Z世代”音乐用户最喜欢的非流行类音乐类型。
国风音乐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风文化的影响。21世纪初,《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等中国古代背景的武侠、仙侠类游戏风靡亚洲,其中《蝶恋》《水龙吟》等一批颇具古韵的游戏配乐广受欢迎。一些玩家开始自发地为这些配乐改编、填词、配唱,由此产生了大量二次创作的音乐作品。那时国风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虽有些粗糙简陋却真挚感人。
2010年代,随着创作软件和录音设备的普及,更多的游戏玩家和音乐爱好者参与到国风音乐的创作中来。与此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国风圈的规模不断壮大,国风音乐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功能。这一时期,国风圈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如《礼仪之邦》《赤血长殷》等,它们或以当时流行的古代背景小说、游戏为参考,或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神话、诗词、历史人物典故为创作蓝本,是一种“以乐载文”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IP开发。
2017年以后,“00后”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社交媒体的主阵地也从微博转移到了抖音。在“快消费”“短视频”的时代,人们对国风音乐的审美产生了变化,“燃”“动感”“抓耳”成为受众的第一诉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将Hip-Hop(嘻哈)、EDM(电子舞曲)和R&B(节奏布鲁斯)等西洋音乐元素融入国风音乐,创作了《寄明月》《芒种》《红昭愿》等更加时尚化的国风歌曲。尽管对于这种“破局”各方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探索着国风音乐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国风流行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经历了“哈日哈韩”“哈美哈欧”,音乐爱好者真正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更多专业的制作团队和音乐人投身于国风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一些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甚至专门为弘扬国风音乐打造了一系列节目,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叮咯咙咚呛》、广东卫视的《国乐大典》、爱奇艺的《国风美少年》和优酷的《中国潮音》等……这些力量的推波助澜,无疑是国风音乐“破圈”的重要一步。
从“二次元”音乐爱好者“圈地自萌”的小众文化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国风音乐天然带有年轻、包容、充满实验性的艺术属性。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风音乐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才会有这么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音乐爱好者、制作人愿意将国风作为文化创新的试验田,国风音乐也才得以在发展进程中愈发成熟并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转自:江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