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央视春晚的小品《还不还》中,沈腾多次将自己比作“元宇宙的Dogking”,给有关元宇宙的热烈讨论又添了一把火。
整个2021年,元宇宙是一个关注度迅速提升的热词。但是,对于元宇宙,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炒概念,有的观点含含糊糊,有的观点互有交集,有的甚至进入了“平行空间”。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发展趋势怎样,是不是也存在某种风险?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不主动,是否也会被动地裹挟其中,稀里糊涂就进入了元宇宙?与元宇宙保持距离,是不是意味着落在后面,被时代抛弃了呢?
面对席卷而来的热潮,弄不清楚这些问题,会让人不由自主产生那种挤不上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2月16日、17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听他们用平实的语言,介绍各自对此的理解和思考。
跟,还是不跟?
社交元宇宙、教育元宇宙、企业元宇宙、元宇宙考古……向元宇宙进发,如百舸争流。这是一股全球性的热潮。
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宣布了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
去年10月28日,美国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更是直接宣布改名为Meta。追溯元宇宙的源头,大家公认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1992年出版的这部小说,曾经深刻影响到后来的《阿凡达》《黑客帝国》等科幻作品。小说里面提到的人们为了逃避现实、又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平行三维数字空间“Metaverse”,即被认为是今天所说元宇宙的源头。Facebook改名的意义与雄心,不言而喻。
从国内来看,也是一种万箭齐发的态势。如百度自2020年底就启动了元宇宙项目希壤。去年12月27日举办百度AI开发者大会时,希壤正式推出。根据百度公司的介绍,在希壤APP里举办的这次大会,可同时容纳10万人同屏互动,参加者可以收获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音视觉效果。
腾讯、阿里、京东、网易等也都规划着自己的元宇宙版图,并推出相关产品。网易CEO丁磊曾经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到时机成熟的一刻,“可能跑得比谁都快”。
饶有意味的是,在这个热潮中,也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全球著名的电子游戏巨头日本任天堂公司的表现就不积极。前不久,任天堂社长古川俊太郎在一个会议上表示,公司对于元宇宙“是有兴趣的”,但是至今还没有弄明白通过元宇宙将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新鲜惊喜和乐趣,“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人们易于理解的、‘任天堂式’的表达方法,我们可能会考虑这个领域。但我们认为现在的情况还不符合这一点。”
这个态度非常明白,任天堂目前还没打算进军元宇宙,等看明白了再说。这个表态让一些质疑元宇宙的人大受鼓舞,纷纷在这条新闻下留言,赞扬古川俊太郎是个“实诚人”。
沉浸式的剧本杀?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李迎兵曾经创作过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沐月记》,他从自己的作品谈起:小说里女主人公小月英七岁到二十九岁及她的那个“沐月行进在如歌的年代”——这样一个宏大而又微缩的人物宇宙标本,然后再到今天的这个元宇宙概念,是重置或新生?
李迎兵认为,所谓元宇宙,目前看来,就是移动网络更新换代的再升级,也提供了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虚拟空间,或彼此之间交叉,却又存在对立,或完全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的一种互为衍生融合乃至互为蚕食鲸吞的元宇宙第三种生活。
所以,元宇宙可以看成是人类文明在目前基础上的一个升级版。李迎兵说:“现在,元宇宙毕竟处在一个初始阶段,我们没有完全进入元宇宙,还看不出或者说无法准确判断,这是一件好事儿还是坏事儿,但肯定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他认为,即便对于人类来说是属于无限大的宇宙,可能也只是某种更高意义上的巨型智慧生物的“头脑”。那么,元宇宙又是什么?或也仅仅是人类自身借助高科技而衍生的一场高仿的“头脑风暴”?
对此,李迎兵举例说,马斯克对现在大家谈论的元宇宙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认为大家所进行的元宇宙建设也并不怎么让人信服,但他自己开展的脑机接口项目可以看作是通向元宇宙的真正“钥匙”。通过脑机接口项目,人的记忆甚至智慧可以上传、下载,再进一步升级,可以把人脑中的信息“全景式”地借用。把这些信息复制到一个面貌形体一致的模型身上,就相当于完全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
李迎兵表示,自己是一个作家,如果使用这套技术,那个“复制的我”一样能写小说,搞创作,这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比如我的《沐月记》里的小月英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一粒沙尘,一片叶子,都可以是自己微观或宏观中的一个大千世界。这样说来,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是一个宏大的宇宙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假设将来地球遭遇洪水、极端气候变化甚至外星球撞击等大灾难,人类文明是否可能通过元宇宙才能保存下来?而元宇宙是否会一直只可能是某种马拉着火车飞跑的接口不完善的系统?米歇-戴玛斯克特在《海奥华预言》一书中认为文明不断地在毁灭中重置,所以说,元宇宙可能使人类文明走得更远,但也可能带来毁灭,现在还没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电子商务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教育认证讲师张朔说,元宇宙英文是“MetaVerse”,如果直译过来即“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不好理解的话,我们来想象一下:首先,让我们戴上耳机、VR眼镜、脑机接口等设备;紧接着,我们的意识被传送到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我们可以自行定制形象、身高、体型、样貌等等。我们是第一视角,会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在这个虚拟世界,我们可以进行很多类型的活动,既可以逛街、吃饭、打游戏,又可以办公、洽谈生意,还可以放空、休闲、无所事事,“甚至能做现实世界里不能实现的事:比如飞起来或者瞬间移动。说得再直白一点:就像玩沉浸式的剧本杀,如果看过电影《头号玩家》《黑客帝国》的小伙伴应该更容易理解。”
高科技加持的升级版?
听起来,元宇宙似乎有点像物联网。那么,这两者是一回事吗?
张朔说,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物联网作为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桥梁,实际上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为元宇宙提供感知、连接、传输设备等,所以只有通过物联网,真实的物体才能连接到虚拟空间中,同时也可以虚实互动,这是物联网在元宇宙中所发挥的功能。”
李迎兵认为,一般那些做物联网的,认为元宇宙就是物联网。其实,元宇宙是超越物联网的,虽然每个人的理解还有所不同,但大方向较为一致,至少是高科技加持的升级版。
“升级当然好,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对自然万物、对人类文明的敬畏。缺乏这种敬畏的话,很容易玩火自焚,后果也是相当可怕的。”李迎兵说,“同时,在元宇宙,这种升级版的物联网,并不意味着大家获得的资源是均等的,其实也是分层级的。处在不同的位置,处在不同的节点上,获得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因此又会形成很多不确定性。”
李迎兵同时还提到了关于元宇宙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这种所谓元宇宙只是人类集现代科技之大成之后的一种以假乱真的资本薅羊毛游戏的网络创新模式——所有玩家都不再置身事外,而是参与其中,甚或进入到这种超越现实的无限虚拟的准宇宙空间里——其实还是“老一套”,并没有颠覆性的手段花样,只是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参与并演出甚或能够改变剧情的又一种能够上瘾的3D环幕全屏全息立体影视的叠加再升级而已。
也就是说,元宇宙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噱头,是高科技大佬心照不宣的一种商业化操作。他们通过这种炒作,把流量都吸引过来,让大家花钱买他们的产品,买他们的服务,这就是俗称的割韭菜、薅羊毛。当然,即使这是一个噱头,也得展现出一些新内容,并且达到很高的科技水平才行,否则怎么让人去相信?
李迎兵表示,从事科技行业的人,大都比较相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像刘慈欣写《三体》,书中有些奇幻的想象,引发科学家的兴趣,这些科学家会想方设法把想象变为现实。“小时候,我看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印象特别深。”这部写于20世纪60年代而出版于1978年的小说,以未来市为场景,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场景展开大胆想象。在未来市,人们交通靠一种水滴型的飘行车,没有车轮,靠喷气式设计提供动力在空中飞行,车上还有自动避撞装置,交通警察全是机器人……很多现在都已经实现了,有的从技术方面看没什么难题,但实际生活中还无法实施,这倒也能够体现出从想象到落实过程中的某种随机性。
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
元宇宙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比如读书、写作,还是现在的形态吗?
张朔认为,谈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头看一下互联网从无到有,再到无处不在对我们的改变。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和生活都因为互联网发生了改变,读书从阅读纸质书变成了阅读电子书,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看自己想看的内容,有声读物和短视频的盛行取代了一部分的文字阅读,写作也从手写到排版,然后逐渐被打字替代,不论是通过电脑还是手机。互联网的盛行真正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元宇宙下一步的发展可能也将是颠覆性的。”张朔判断,互联网从无到有再到成熟用了几十年,那么元宇宙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可能也需要几十年。现在谈论这个问题就像在20世纪80年代谈论互联网一样,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只有你想不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握任何新鲜事物都会经历四个阶段: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
李迎兵认为,元宇宙可能改变人类现有的现实生活,但也是一种可怕的异化,这会让新的一代人更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每天完全依赖于移动互联网,一天二十四小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元宇宙时代可能让人类不存在下线断网,但这种生活方式万一成为人类的一种惯性方式,突然停电怎么办?长期盯着屏幕,人的视力和精力也承受不了,身体严重萎缩退化。“而且,一旦停电,元宇宙岂不尴尬,会一下子就完全熄火?不像以前人们手拿一本纸质书更加可靠,手拿一支笔直接书写更实在。那时在立体媒介中虚拟惯了的人类还能适应以步代车读纸质书的手工劳动的现实生活吗?”
李迎兵说,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元宇宙如果遇到战争,或者遇到局部停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可能要比以前大得多,比一战、二战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带来的后果还要严重。因为人类在现代对高科技、电力、网络系统的依赖越大,将来发生这种突发性灾难,带来的损失会越巨大。就目前来说,一旦停电停水,生活可能一下子就停滞了,吃饭成了大问题,厕所里马桶都没法冲。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人类进入元宇宙就相当于把所有鸡蛋放到了一个篮子里。聪明的话呢,还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去,而是分散到几个篮子里,这个篮子摔了,起码另一个篮子还能保存“火种”。再比如,现在大家看书,开始习惯看电子书。相对而言,纸质书读起来好像不如电子书方便了,但是,读电子书,老是盯在手机屏幕上,时间长了,眼睛也受不了。拿起一本纸质版的《红楼梦》,感觉更接近人类生活的那种自然本真的状态。
李迎兵说:“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即使遇到大的灾难,生存下来的机会也就更多。”
一旦遇到停电,会出现元宇宙按下暂停键这种尴尬情况吗?
张朔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认为会的。就像最初的一些网站,因为服务器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用户登录不上一样。但是停电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等恢复供电后,一切都会继续。”
主动,还是被动?
进入元宇宙,不主动加入,是不是意味着被时代抛弃?
李迎兵说:“我认为,至于主动还是被动,可以看作是一个伪命题,一方面,现代人的素质包括科学素养都获得了全面提升,在这方面应该不存在认识和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人都会参与到这个进程中,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超越不了时代。”
李迎兵解释,比如,一位作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超越时代,最终会发现自己仍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现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反响不错。梁晓声是1949年生人,当知青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所以他文学创作的重点、兴奋点,大都围绕那段经历展开,《人世间》也是由此写起,展现时代的变化,展示时代中的人的命运。如果是80后、90后、00后写作,展现出来的社会人生,肯定就跟梁晓声的大不一样了。
这里必须注意一点,虽然他们的写作因为所谓代际关系而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无法沟通交流,不同年龄段之间仍然存在引发共情的内容。比如《沐月记》里抒写的这些能够引发共情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需要作家用自身的创作来捍卫和维护,而且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及精神价值,或也正是元宇宙需要守护的。我们必须警惕的是,不能走向反面,走向异化。
张朔则作出如下预测:第一,数据为王。在元宇宙时代,数据就是如同石油一样的核心战略资源,数据成为核心资产,这点不难理解。第二,数字文化大繁荣。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数字艺术等都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受人追捧。当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也会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第三,重塑自我形象和身份体系。这个就像你第一次使用QQ或者微信会给自己设置一个能代表自己的头像或者装扮一样,数字形象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兴趣、审美、情怀、梦想等诸多因素,比物理世界中的实际样貌更能反映一个人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在数字世界中的投射。“因此,随着数字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全方位地向元宇宙迁移,数字形象也将成为我们主要的社交形象。”
转自:大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