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将来,你还会看2D电影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周 娴    时间:2021-11-18





  “看电影你会选3D还是2D?”对此,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在微博上发起投票,参与投票的2693人中,有2165名网友认为,“2D看得比3D舒服”,281人认为“3D比2D更过瘾”,还有247名网友觉得“感觉不到太大差别,买便宜的”。

  事实上,自2009年《阿凡达》引爆3D观影模式以来,更高大上的3D观影模式逐渐被影迷“嫌弃”,而未来“元宇宙”时代将会给影视业的生态带来什么影响?在这种“沉浸式”的观影浪潮下,2D电影有无生存之路?

  10月22日,科幻电影《沙丘》在国内公映,南京影迷张先生花42.9元购买了一张《沙丘》门票。不同于以往看大片首选IMAX 3D制式,张先生发现IMAX 2D更受欢迎,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10月29日上映的动作片《007:无暇赴死》。

  “伪3D”遭吐槽,观众呼唤2D电影回归

  据悉,《沙丘》采用IMAX 2D模式拍摄,进入中国市场时转制为3D版本,2D版本为4K片源,3D版分辨率只有2K。

  网友“布谷鸟”吐槽,跟女友看沙丘,片中很多夜戏、沙尘暴戏的画面又暗又重影,看到一半,两人全都泪流满面,眼睛发疼。网友“燥热的蚂蚁”反映,有些影院的银幕配置不行,亮度根本不够,一到暗处3D电影什么画面也看不清。

  “压倒性”的3D排片,让一位妈妈观众觉得失去了选择的权利,经常带孩子看电影的她,呼吁更多2D场次,“孩子戴着一副3D眼镜看两小时电影,眼睛很吃力。”

  一位资深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影院接到了影片2D版、3D版、IMAX 2D版的数字硬盘,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排片。《沙丘》刚上映时,影院以3D版本排片为主,但后期影迷对于2D排片的呼声越来越高,影院便增加了2D排片,现在2D的排片大概是3D排片的两倍。

  正在上映的《007:无暇赴死》是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于10月29日国内上映,该片仍然以2D、3D多个模式上映。摄影师曹郁认为,3D版本观赏效果不错,但自己也会选择再看一遍2D的版本,“电影中有复古的色彩,3D眼镜会把这个色彩过滤掉。2D版本能够传达导演‘用光线表达情感’的拍摄意图。”

  网友“绝望的饭团先生”谈及该话题时,称该抵制的不是3D本身,而是转制3D电影以及“伪3D”电影,两个半小时的电影,3D镜头没五分钟。网友“cockpuncher”则认为,如果影片中有大规模的坠落或者飞行,贴脸的爆破碎片往屏幕飞溅等视效,肯定是3D效果好,如果视效画面太少,3D优势发挥不出来,亮度不够反而显出劣势。

  “技术是好技术,但用得很违和”,一位观众向记者吐槽4D版电影的体验感太差:看到某些剧情时,座椅突然毫无征兆地震动起来了,一会儿刮风、一会儿喷水,把人的情绪瞬间拉出来了。

  近十年票房,2D、3D电影平分秋色

  3D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火爆,要从《阿凡达》说起,2010年初,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被称为3D电影的巅峰之作,造成内地票房井喷。

  此后,好莱坞出品的商业大片基本以3D电影为主,《变形金刚3》《复仇者联盟2》《速度与激情7》等大片不断掀起票房高潮。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影院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2010年之前,国内只有4500多块银幕,3D银幕更是只有500块;《阿凡达》热映时,中国内地银幕总数是6256块,其中3D银幕仅有800块左右;《阿凡达》上映后,各地影厅建设真正进入了“3D时代”和“IMAX时代”。2010年之后新建的影院,基本都是以建造3D影厅为标准,同时也兼容了2D格式放映。截至2018年,中国的银幕数量达到了6万块,其中能放映3D影片的银幕数量占到了5万块以上。

  与此同时,很多华语导演对3D电影跃跃欲试。2012年暑期档的《画皮2》,拍摄完成之后转制3D上映,票房收入达7.2亿元。3D格式或是转制3D格式基本成为国产商业大片的标配。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统计,近十年来,票房最高的50部电影中,3D电影占27部,2D电影占22部,其中位居票房榜第一的《战狼2》有2DIMAX和3D两个播放版本。在票房排名前30位的电影中,2D和3D电影各占一半,平分秋色。

  其中,2D电影火爆的不在少数,在前三甲中就有两个——票房高达56.4亿元的《长津湖》和2020年的催泪大片《你好,李焕英》,这些票房不断冲高的2D电影,说明3D并不是电影票房的唯一保障,今天的观众更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

  “元宇宙”生态盛行,2D电影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吗?

  此前的《头号玩家》《黑客帝国》,到近期的热门电影《失控玩家》,都描绘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给观众带来更具科技感的体验和想象,这也让人们对“元宇宙”时代更多一份期待。

  “元宇宙”被称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界”,每前进一步,势必会从各个维度为影视剧的创作和制作赋能。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鸣从三个方面阐释“元宇宙”生态对影视行业的影响:首先“元宇宙”拓宽了影视创作的题材,比如《头号玩家》,讲述的元宇宙世界的年轻人的生活,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创作题材。其次,“元宇宙”能将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说《阿凡达》等一些电影的场景是根据虚拟技术制作的,不光是虚拟的电影画面,现在一些短片还出现了虚拟人的概念。另外,“元宇宙”在3D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电影品种——VR电影,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影视故事的构建,和现在的2D、3D电影相比,交互感更强。

  对于影视业未来的发展,“元宇宙”能为大家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更具代入感。不过,从技术上说,真正的“元宇宙”应该是一个随时可以接入且高度稳定的虚拟世界,目前,尽管“元宇宙”所需要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对运动的感知对应的硬件有所突破,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徐鸣表示,现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

  “今年是‘元宇宙’元年,未来3到5年是发展的雏形期,要达到成熟的状态至少需要10到20年左右的时间。”徐鸣说,现在VR技术更多应用于场景的改善上,“虚拟人”方面应用还不够自然、真实。在故事片的叙事方式上,观众大多处于“第三方”观望状态,技术无法达到“定制故事”,由观众决定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当“元宇宙”生态到来时,2D电影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吗?徐鸣不以为然,他认为,要看导演本身想表达什么,才是对电影更尊重的方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促进未来影视业的繁荣。

  一位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就他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电影是否卖座主要看影片本身的质量,“电影技术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技术应该服务于故事。”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