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更响亮 文化产业更茁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陈凤来    时间:2021-11-08





  到2025年,实现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力争每年新上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2—3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


  近年来,衡水市致力于文化衡水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成投用,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全民阅读活动全国组织特等奖、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花落衡水。


  该市明确提出,今后5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强市初步建成,“道德高地”品牌更加响亮,努力打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新衡水。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道德高地”品牌

  近年来,衡水市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大力推进,涌现出一大批对社会贡献大、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开创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截至目前,衡水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全国“最美奋斗者”3人、全国文明家庭两个、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两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两个、全国“四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6例、“中国好人”17人、河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5人,打造了衡水“道德高地”品牌。

  以林秀贞为原型的评剧《林秀贞》、以李双星为原型的现代评剧《咱家老李》等,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让好人思想入脑入心,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学习道德模范、敬重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今后5年,该市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加强关怀礼遇帮扶,大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实施公益广告传播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身边处处可见的正能量。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开展“爱衡水、建家乡”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发展自信,激发建设幸福家园热情,让每一个衡水人都在建设幸福之城中发出光和热。创作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培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广场、文化长廊。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精准对标、提质提标,力争早日入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单位,持续深化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风。创建文明家庭,广泛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弘扬新时代家风文化。创建文明校园,坚持立德树人,弘扬良好校风校训。创建文明村镇,支持农村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文明上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体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

  在市区滏阳河边,衡水市投资9.6亿元建成的集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是该市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近年来,衡水市不断加大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各县(市、区)全部建起文化馆(站)、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等,114个乡镇文化站、509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994个农村书屋成为基层文化最耀眼的符号。

  今后5年,该市将进一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首个马拉松博物馆和衡水市职工之家(工人文化宫),支持衡水市博物馆、衡水内画博物馆等发展,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行动,推行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制,到2025年,实现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创建新一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的服务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弘扬衡水传统文化。实施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程,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加强冀州古城、安济桥、景州塔、宝云塔、庆林寺塔、盈亿义仓等重点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深入挖掘董子文化、内画艺术、剪纸文化、佛塔文化、年画文化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衡水文化资源,发扬壮大传统手艺、曲艺、民俗等民间文化,加强衡水老白干工业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打造独特的衡水历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衡水》丛书编纂和《中国·衡水》文明课题研究工程,形成衡水文化的权威解读和全面展现,构建衡水文明话语体系,提升衡水文化软实力。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开展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考古和挖掘,重点加强华家口夯土险工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实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大运河两岸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实施大运河文化展示传承工程,统筹推进大运河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及展示点规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运河文化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创作一批大运河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筹办运河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高品质文化活动,塑造“大儒之乡、生态运河”品牌,将衡水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到2025年,衡水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梳理甄别基本完成,并得到有效保护,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大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管护水平,全面提升设施教育功能,开展以弘扬烈士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培养一批名家名人,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具有衡水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主阵地,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进“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节赛赋能、文旅并重。近年来,衡水市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瞄准文化市场消费特点和未来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音乐、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连续举办了5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了安平县中国马城、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园区、故城县大运河百里景观带、阜城县荀慧生文化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50多个,培育了马产业、音乐产业、休闲康养产业、航空运动产业、新型农旅产业等新型文旅业态,建设了游客中心15个,景观道、绿道350公里……衡水航空运动嘉年华暨全国动力伞精英赛、中国安平国际马联(FEI)耐力达标赛、国际智力运动联盟世界大师锦标赛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赛事相继落户衡水,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今后5年该市将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龙头文化企业,形成优势门类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相关产业联动和充满市场活力、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乐器、内画、雕刻、广播电视通信设备、美术画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冀州游乐设施制造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强县、文化产业集群和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形成政策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市场活力迸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新上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2—3个,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

  实施文创产品开发工程,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推动创意、科技、时代等元素融入内画、老白干、年画、剪纸、毛笔等民间特色工艺品制作,形成新业态,释放新动能。支持建立文化产品创意和研发中心,谋划建设衡水文创产业园,加强文创产品的集中展示、体验、参与、生产和销售。推动报业、广电、演艺等产业拓展创新,大力发展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展览设计、动漫游戏、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浓郁衡水地方特色、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文化产品。

  实施音乐产业提升工程,突出地方特色,以音乐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打造中国音乐名城。依托衡水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提升音乐教育水平,着力培养音乐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周窝音乐小镇、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深州乐器小镇、饶阳民族乐器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武强、饶阳分别建成中国最大的西洋管弦乐器生产基地和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艺术培训、乐器展销、音乐体验、音乐经纪等产业,定期举办周窝音乐小镇原创音乐节、青春音乐学院大学生音乐节、民族音乐大赛,叫响音乐文化品牌。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