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日用而不觉”,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熠    时间:2021-09-29





  在上海的工作室中,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即兴演奏着曾侯乙编磬。这套乐器是严格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编磬的音色、样式1:1还原的复制品。像这样的官方复制品,全世界仅有两件。清越、明亮的磬音将观众引入一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直播。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昨天,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从12时开始,10路记者深入全国各地的10多处考古遗址,寻找“日用而不觉”的重大考古发现。与此同时,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拍摄制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探源小分队”兵分10路

  “日用而不觉”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而浑然不觉。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直播特别节目负责人黄铮表示,“特别节目围绕这个主题,从考古发现所展示的我们祖先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挖掘中华民族独特而影响深远的文化基因。”

  今年9月上旬,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兵分10路,变身“探源小分队”,分赴浙江上山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湖北随州曾国贵族墓、广东“南海Ⅰ号”、江西海昏侯墓、上海福泉山遗址等全国重大考古现场和遗址博物馆,深入探访当地考古一线工作者及相关专家,寻访一个个“日用而不觉”的文物宝藏。在上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学术顾问,全程坐镇演播室直播访谈。

  “在地点选取上兼顾多个要素,一方面结合近两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同时在中国考古百年的脉络上有其重大价值。”融媒体中心上视编播部副主任、《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直播特别节目策划徐俊杰说。在每个考古现场,记者选定一件特殊的文物,或与衣食住行有关,或代表古人在当时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抓住‘日用而不觉’,通过文物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卫视编播部主任赵慧侠说。

  在浙江上山遗址,“探源小分队”发现万年前的石磨盘,中心区域自然凹陷,磨石被打磨得溜光。使用这个简单的装置,就能碾米、脱壳。这表明早在一万年前,上山人已经走出洞穴,并且掌握了驯化、种植、加工稻米的技术,称得上是“第一批从事稻作的农人”。在磨盘村山城遗址,小分队展示了距今800年前的火炕,布局清晰,形制规整,三条烟道分别位于北、西、南三面,从中可以了解数百年前东北人家的起居生活。回到上海福泉山的考古现场,一件长约97厘米、宽约9厘米的象牙权杖,吸引了小分队的注意。象牙权杖上刻有“神人兽面纹”,从中可以感知先人们的精神世界。

  “上海积累了一支经验丰富的考古队伍。这是我们有底气做《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特别节目的原因。”黄铮说。

  文化的内核,跨界的表达

  用策划团队的话来说,特别节目既有文化的内核、新闻的视角,更有跨界的表达、年轻的语态。距今四千多年的陕西石峁遗址,出土了上万根由动物骨头打磨而成的骨针。小分队用一段沙画还原了石峁先民制作骨针的过程。在四川,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再启动,三星堆的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面具登上了川剧大舞台。“整台节目以国漫、古风、沙画、说唱等多种演绎手法表现传统文化主题。”融媒体中心国内部副主任冷炜介绍,“各路记者自己策划、协商、剪辑短视频,创造了很多新的表达方式。”

  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跨界参与,讲述了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时,敲响曾侯乙编钟的幕后故事。这套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据说出土至今一共就奏响过三次。“编钟代表了远古的、平和的、宏伟的、庄重的声音。”谭盾透露,当年在博物馆内录下曾侯乙编钟的乐声,而后把复制件运到香港进行演奏,“让全世界听到这个古老的声音”。

  从陕西石峁遗址的皇城台到河南二里头遗址的中轴线、井字形布局;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到湖北随州曾侯墓的编钟;从江西海昏侯墓的孔子像到广东“南海I号”古沉船的金银钱币,3个多小时的直播中,这些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农业、手工业、天文、地理、科技发明、建设村落、营造都市、建构和治理国家、创造和发展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灿烂文明和辉煌成就。

  “陕西石峁遗址的骨针所代表的手工业绵延至今;陶寺古观象台代表古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古沉船的金银钱币则代表了对外的经贸交流与文明的互动。”黄铮透露,此次直播筹备时间一个月左右,通过一件件文物,以小见大,展现文明探源主题。

  纪录片《何以中国》正拍摄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纪录片共8集,暂定主题为《秦汉帝国》《家国天下》《夷夏之辨》《殷商王朝》《最早中国》《古国时代》《满天星斗》《文明摇篮》,将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由秦汉到新石器时代各阶段具体的考古资料入手,通过“追溯”的形式环环相扣地解答“何以中国”这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担任纪录片总顾问。

  “如果对比一个人的诞生和成长,‘何以中国’就会看到‘中国’这个文明国家的根基、发源、早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导演干超形容,主创团队用“考古写史”的方式做纪录片,以考古发现的实证、历史的叙事、文明的探索为主轴,“从观众熟悉的历史时代起始,回到文明起源的根脉上去,梳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

  干超介绍,摄制组正在全国各地的遗址、考古现场分多路拍摄,总的拍摄点将达220余个。“考古是一门专业门槛很高的学科,纪录片的挑战之一也在此,需要把各时代、各地区的考古材料扎实掌握、融会贯通。”他透露,针对每个考古遗址,团队都做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目前光学术笔记就记了数百万字。

  纪录片还将使用当代尖端考古科技让文物“复活”。比如首次纳入古人类DNA检测、古遗址深层扫描建构等最新科技手段,逼真而细致地展示文物之美。干超说:“通过新的叙事语言和视觉语言,我们要给观众呈现一部不同的考古纪录片,让观众透过考古发现看到先人和他们所处的社会,走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距今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有些陌生、遥远的中国,会慢慢成为我们所熟知、热爱、信仰的中国。”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