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百姓的“文化粮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温小娟    时间:2021-09-15





  皮影戏、地灯戏、腰鼓……9月12日,新县周河乡毛铺村一处明清建筑风格的祠堂里,上演着一幕幕当地民俗“大戏”,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看。精彩的演出为乡村旅游增加了新看点,也展现了昂扬向上的新时代乡村风貌。


  这是我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路径的生动范例。近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未来五年,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延续文脉 构筑现代文化生态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行动,着力传承弘扬中原农耕文化、振兴中国传统节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在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看来,近万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要传承弘扬好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构筑乡村现代文化的良好生态。

  那些陪伴中国人几千年的碾、磨、辘轳都长啥样?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3000多件已经渐行渐远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方位勾勒了近现代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让大家记住通往故乡之路,留住悠悠乡愁。但这样的专题农耕博物馆在我省并不多见。

  “未来,我们要建设一批农耕农业主题博物馆,反映田园生产生活变迁,为中原农耕文化留下鲜活的记忆。”田凯说。

  让群众成为文化振兴“主角”

  目前,我省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县级文化馆分馆2153个、图书馆分馆1986个,部分地区分馆建设还达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

  “促进城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仍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汤雁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明显,文化活动意愿日益强烈,但不容忽视的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陈旧、方式单一,缺人、缺资金的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

  为破解难题,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为抓手,将群众文化活动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建设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

  以今年3月成立的毛铺村留耕乡村文化合作社为例,60多名社员都是热爱文化的农村留守妇女。该合作社社长林万枝很是自豪:“合作社成立后盘活了村里许多沉寂的非遗展演资源,妇女们平时干农活,节假日和周末去给游客演出,我们活得跟城里人一样,不仅收入提高了,精神层次也上去了。”

  汤雁说,今年年底,全省要建成500个乡村文化合作社,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最终实现自我组织、自我娱乐、自我管理。

  《行动计划》还提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现送文化、种文化、兴文化有效结合,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旅文创产业加速融合创新

  振兴乡村文化,要坚持“富脑袋”“富口袋”一起抓。如何开发利用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行动计划》提到,要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进“三山一滩”区域旅游协同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等。未来5年,持续推进“民宿走县进村”活动,创新“民宿+”发展模式,重点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民宿品牌。2025年前在全省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20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处长刘春晓认为,推动文旅文创加速融合发展,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产业村等,形成知名品牌。此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比如康养、绘画、乐器、文化创意等,大力提升乡村业态布局和运营水平。

  实施五项行动

  ●思想政治引领行动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行动

  ●农村文明风尚提升行动

  ●公共文化服务惠农行动

  ●乡村文化产业富农行动

  守正创新传统文化三大措施

  ●传承弘扬中原农耕文化

  ●振兴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三大途径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

  ●加大农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