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是容量极大的一部红色纪录片,也是展示人物极多的一部纪录片。全片共100集,每集25分钟,总片长2500分钟,以中共党史重要节点或重大事件引领,从现实场景切入,通过人物展开叙述,在百集篇幅中讲述了近千位党史人物故事。
《山河岁月》播出后,吸引了亿万观众,纪录片和各种短视频的累计收视和点击达20多亿人次。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网民对这部纪录片的满意度极高。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军锋认为,像《山河岁月》这样的鸿篇巨制,如何充分吸取以往成功的创作经验,以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打造百年党史影像,从整体谋篇布局、框架结构设计、全片叙述视角、影像风格设计,乃至每一集的故事展开、历史细节呈现,无不是对主创人员的一个考验,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艺术创造工程。
描绘大好河山,倾听岁月回响。要让观众看得见中国的大好山河,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岁月,是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该片总撰稿、总导演夏蒙在策划之初就表示: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将借鉴司马迁的《史记》,要做一部纪传体的文献纪录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凸显人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光辉中,注入历史的细节,以史传人、以人叙事。所以在每一集25分钟的节目里,我们会讲最少五六个人的故事,对人物可能是相对完整地介绍,也可能只是叙述这个人在某一个事件当中所起的作用。”他说。
现在看来,已经完成第一季和第二季创作的这部文献纪录片达到了这个预期。如第二季表现的时间段,是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在22集的篇幅中,主创团队选取了150多个人物来讲述和记录党史,根据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和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具体表现,纪录片对他们有的详写,有的略写,如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叙述得就比较详细。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宏大叙事中还体现了国际化的视野,采用了第三方视角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关注着红色中国。《观察延安》一集通过美国人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今人留下国际视角下的特殊记忆;《不远万里》一集中,中国人民熟悉的国际友人白求恩、马海德、林迈可等的故事被一一呈现;《红色中国纪事》一集讲述了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在中国的经历,他们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见证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生。
(作者为《山河岁月》项目监制)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