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静静伫立着依山开凿,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经历了1500多年岁月的洗礼,而今这座俯瞰过中国漫漫历史长河的文明载体,正迎来属于自己新的荣光。
“要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好文旅、文创、文艺融合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滋养人,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这样为新时期的云冈石窟定位。
2020年9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馆内,丝竹弦乐穿越时空而来,千年石窟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画面中雕刻精美、意蕴宏大的造像,仿佛再现着当年的平城盛景。
这是3D版的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正在展出。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科技人员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数字档案”,融合采集多元数据,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同时,通过3D打印,将石窟造像按比例完美复制。第12窟“音乐窟”更是创新地使用“积木式”的复制方式,由110块2米见方的轻质材料“积木块”分6层组装完成,让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就这样,通过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变得鲜活起来,人们可以零距离感受1500年前工匠依山雕凿之不易,感受巍巍云冈千年佛像的雄伟壮丽,在同一时空下,艺术与科技、音乐与现场、古人与今人对话,沉浸式体验引发内心共鸣,于一窟中感受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现实、神话和信仰同在的极致化体验。
春暖花开,参观云冈石窟的游客络绎不绝。(翁奇羽摄)
正如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所说,每件文物都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关键是要让文物走出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听故事的人对云冈心生向往。这其中,云冈舞的推出堪称经典。
该舞取材于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像,通过把造像里的舞蹈动作摘出来,用舞蹈语汇形成舞段,提炼风格,形成舞蹈,根据音乐突出舞蹈特点,再结合灯光、服装、造型等让其流动起来,形成“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的动态美。
去年6月18日,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在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成立,这标志着“云冈舞”学科建设正式启动,对于建设“云冈学”、推动文旅融合、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云冈舞是古典云冈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不久前举行的上海时装周“梦回云冈”秋冬大秀,则是云冈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完美融合。设计师将千年风蚀的石窟崖壁、登峰造极的石刻艺术、气势宏伟的千佛造像用于服饰设计,传递着北魏王朝的风骨和中华历史文化的内涵,带来至真至美至善的感动和无限的向往。
“除了3D打印、云冈舞、时装秀等展现形式外,我们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云冈博物馆、美术馆、雕塑馆、云冈书屋、等一系列景区文化项目,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给云冈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云冈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认为,云冈石窟的文化是多元性的,因此文旅融合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性的。
正是基于多元性的文化传播理念,云冈研学部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历史内涵,同时整合大同周边的文化资源,自2020年9月10日起陆续推出专题研修班、手作课程、精品线路游等多项研学活动,让石窟艺术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活’课堂”。
飘逸灵动的云冈舞。(图片由云冈研究院提供)
“文物‘活’起来,让云冈有底气打造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有底气允诺一场‘诗与远方’的人生壮游。”山西省文旅厅副厅长级干部陈少卿介绍,在全国5A级景区网评中,云冈石窟2018年位列第25名,2020年跃居为全国第3,一幅文旅融合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事实上,云冈大佛变身为“行走”全国乃至全球的山西形象大使,得益于山西省、大同市全方位的倾力支持。特别是近一年来,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相继成立,启动智慧云冈建设,实施云冈石窟数字化项目……
“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这座矗立在三晋大地上的宝贵文化遗产永葆青春,大放光彩。”大同市市长张强动情地说。
北魏至今,一眼千年;东西交融,一步万里。
2020年8月11日,“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在云冈石窟景区正式启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为活动站台,世人关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云冈、聚焦大同。彼时的大同,正在努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文化名城的魅力正在逐步显现,文化自信正在成为大同和大同人民的独特气质。于云冈石窟而言,其所承载的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创造表现、历史考古价值等,无一不与主题深度契合。这块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瑰宝,将带着千年的赤诚,欢迎四海宾客莅临,聆听文化的心跳,感知历史的脉动。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