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这是康有为在一封家书中对青岛的赞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度成为青岛西部老城区最富诗意的写照,也由此衍生出了青岛中西合璧、开放现代的城市文化基调。
但是,随着1994年青岛市政府的东迁,以中山路、大学路、八大关和太平角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再。当大青岛的骨架不断外延生长,老城区却越来越冷清,城区内诸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也和老城区一样,沉沉睡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老城复兴,青岛进行了多样化的保护开发探索。2019年,建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联席会议制度,“顶格协调”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2021年,老城复兴被写入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大动作也在新的一年拉开帷幕。
里院开发
“面子”要美丽动人,“里子”要活力十足
1月3日,元旦假期尚未结束,青岛市就组织召开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座谈会,提出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把中山路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改造作为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加快融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下简称“四新经济”),推动老城重新繁荣兴盛。
“对几代青岛人来说,中山路就是城市文化的根与魂。”青岛历史学者巩升起告诉记者,青岛中山路始建于1897年,是曾经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的老青岛商业和金融中心。鼎盛时期,1500米的街道曾云集140多家老字号店铺、洋行、咖啡馆、酒吧、旅馆等。可以说,中山路浓缩了青岛12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十几年来,青岛从未停止过复兴中山路的努力,但一直未找到明确方向。”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工委书记张志栋告诉记者,以中山路为核心的老城区是一片巨大的“宝藏”,市南区辖区内有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265处、名人故居57处、历史文化街区8处,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如何保护开发也要慎之又慎。
破题是从中山路片区广兴里开始的。广兴里始建于1897年前后,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形式是青岛独具特色的民居——里院。
“里院被称为‘华洋折中式’建筑,常为方形,沿街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两到三层,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巩升起告诉记者,广兴里是当时在青岛的岭南商人聘请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20世纪初期,广兴里华商云集、贸易繁荣,展现了青岛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城市文化特色。
针对广兴里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青岛市市北区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管委会,会同建筑、结构、文史、文保、古建修缮等各方面专家一同进行。
2020年5月,以“老城复兴、工业赋能”为目标的广兴里变身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该中心目前已有18家国内外设计机构入驻,旨在通过工业设计的全球化创新,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14日,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记者来到修缮建设中的中山路宁阳路片区。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韩斌正和工人们一起做内部修缮。该片区有8个里院,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
“动工前,我们专门开过历史建筑修缮方案评审会,对每个院落的保护要素进行梳理和整理,给每块石材编好序号,手工打造每面墙的花纹。”韩斌表示,老房子的保护性开发不是简单地恢复其原有功能,还要提升居住舒适性,满足现代产业和年轻人需求。按照规划,2021年6月,这里将成为“最青岛”精品主题酒店区和“最时尚”文化旅游区。
广兴里、宁阳路试点后,青岛老城区的复兴路径逐渐明晰:优选一些历史建筑先试先行,通过政府提供房屋或平台,运用“社会资本+专业运营公司”等方式,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比如,将百年馆陶路打造成为青年人在新金融领域创业投资的重要聚集地;而中山路将开放5G场景,打造国内第一条直通大海的步行街……
“新一轮的老城复兴,我们没有停留在仅仅修修房子、打造打造景点,而是充分考虑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节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等,将修复保护与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既要有美丽动人的‘面子’,也要有活力十足的‘里子’。”市南区委书记赵燕说。
洋房嬗变
走出“深闺”开门纳客,“市民客厅”热闹起来
位于青岛老城区的八大关和太平角区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70余公顷的面积内散落着320余栋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汇集了25个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老建筑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要么因为是个人住宅铁门紧闭,要么用于公司办公游客止步。”青岛太平湾万博文化传媒中心总经理王开生说,这里游人如织,但本地市民及国内外游客至此,却只能看看建筑外围,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打开门,走进院,看看楼。”面对市民和游客的呼声,2016年开始,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政府+平台公司+社会化资本”等合作方式,将其名下管理和使用的55栋老别墅进行试点开发、逐步开放。
“我们多次组织文史专家研究探讨建设方案,确立‘一座别墅楼展示一国文化主题’的原则,将领事馆文化、音乐、艺术、科技、文学、餐饮、旅宿、休闲等八大主题板块融入其中。”王开生说。
2016年6月,“地质之光展览馆”率先开馆纳客。这幢花岗岩砌别墅约建于1931年,因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和现代诗人柳亚子曾在此居住而声名显赫。“地质之光”是兼具人文性和服务性的复合型文旅项目,昔日神秘的小别墅开启尘封之门,开始向市民、游客讲述百年以来的“青岛往事”。
继“地质之光”后,太平角一路19号的法式建筑变身为“莫奈花园”精品酒店;太平角一路21号曾经是比利时驻青领事馆,因此,这里成为“走进比利时”展览馆;接着,郭沫若书房等一批老建筑相继改造完毕,开门纳客。
王开生介绍,经过三四年努力,已有21栋历史建筑走出“深闺”相继开放,未来会有更多的历史建筑被保护性开发。
如今的八大关和太平角,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咖啡吧等文化旅游业态逐步集聚,一个以历史文化展示为核心、多种商业业态为支撑的旅游文化生态圈正慢慢形成。这里不仅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而且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有了“市民客厅”的美誉。
重塑“图谱”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宜业宜居留住“乡愁”
“出门一拐弯就是一个书摊,花两分钱可以租一本小人书看,馋了就去隔壁小卖部买一根冰棍吃。”71岁的老阿姨赵扬从小就生活在广兴里,提及童年时光她充满怀念。赵扬说,如今的老城缺的就是这股人间烟火气。说到底,城市更新还是要以人为本。没有人气,年轻人不能涌入,老城复兴就无从谈起。
人气从哪里来?
“用产业带动老城复兴,是青岛新一轮复兴规划的逻辑起点。”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告诉记者,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市北区“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头等大事,要将“四新经济”逐步融入老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子。
一般来说,“四新经济”不需要太大空间,但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而老城最不缺的就是这些特质。因此,在青岛老城区改造中,文创、金融、设计、时尚、会展等是高频出现的产业。
“上海支路和长山路的嘻嗨公寓项目共有2000套青年公寓,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我们专门邀请设计师对社区进行整体设计,植入全新时尚元素,打造更舒适的年轻人生活社区。”青岛达睿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石说,目的是通过这个项目实现老城区对年轻人的引力作用,有效解决老城活力不足的问题。
2020年3月,毗邻中山路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15个项目300多亿元同时注入老城,项目涉及新基建、航运、贸易、金融、文旅等多个产业领域。
“新产业来了,高收入岗位和高收入人群重新聚集,老城区重焕活力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张志栋说。
为培育文创旅游产业、拓展文博场馆投融资渠道和运营主体,市南区出台了《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拨付千万元资金引进扶持文博场馆、文旅休闲、特色餐饮等复合型项目……经过四五年的市场培育,青岛老城区内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还盘活了文化旅游资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老城复兴的终极目标是让城里的人工作愉快、生活幸福。乡村有乡愁,城市亦有乡愁,那些关于老城的欢乐与美好,都留在了一代代青岛人的记忆中,这就是属于他们的“乡愁”。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