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建筑景观等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有机结合与互动的衍生物和集合体,是城市唯一性特质的重要体现。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拥有不同时期文化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演进轨迹,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时融合和历时传承最直观、最典型的场景写照,也是城市文脉最形象、最生动的外在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城市灵魂的载体,与城市文脉的生成、传承、创新息息相通、休戚与共。
历史文化街区是培育城市文脉的原生性基因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经区域内自然、地理、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嬗变和时代变迁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带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的综合文化遗产形态,是城市传统生活场景和时代文化氛围的人文再现与时空标识,更是历史长河与文化母体赋予城市的最古老、最权威的岁月见证以及最醒目、最典型的符号形象,它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又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共同生成和构建出城市文脉的本土基因序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建城已617年,不仅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城厢文化街区,也有作为近代中国发展缩影的五大道文化街区,都已经融入天津文化母体,内化为天津基因片段,是天津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见证者和城市文脉无法割舍的参与者。
历史文化街区是守护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
历史文化街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街道、建筑和景观,也涵盖其承载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非物质层面的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时代潮流,铸造着城市精神的形式内涵,是城市文脉的另一种隐性成分。天津因海而起,因河而兴,因漕而盛,河海文化和漕运文化带来了妈祖文化,民间之所以流传“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原因当在于此。作为延续天津历史文脉、展示天津传统民俗的古文化街就是以天后宫为中心,扩展成为集中展示天津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仍然保留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办“皇会”的习俗,成为守护城市文脉、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场所。
历史文化街区是涵养城市文脉的动力源泉
不同于静置的文物遗址和历史资源,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具备成长的动态性和时代的参与性,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具备城市社会的功能,不仅可以传承城市原生性文脉,还可以在时代的主题下创新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重塑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当代文化品牌,延展城市文脉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与发展动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金街历史文化街区与意式风情街无疑就是在原生态文化肌体的基础上,被赋予新时代的特征,逐渐衍生发展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成为城市文脉新的发源地与成长点。
科学处理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辩证地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文脉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凝固与沉淀,但不应作为凝固与沉淀的历史。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动态体系,是静态历史与活态生活的有机结合。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是一种“双向”保护和“共生”思维,既要“以文为主”,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让城市保留“来时之路”,让乡愁尚存“容身之所”;同时更要“以人为本”,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的延续性,让街道焕发“时代活力”,让社区乐享“现代生活”。要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实际;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特色,又要与时俱进。在这方面,天津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提升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重点建筑维修改建、景观环境更新整治等多种手段来强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激发街区的现代活力,最终达到“景观与居民共生,历史与现代并存”。在此理念下对“五大道”地区的综合整修工程不仅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且使“五大道”地区成为展示天津近代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近代中国看天津”的重要名片。
以“活化”思维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能有效激发街区生命力,无论是日本豆田町特色木屐产业,还是成都宽窄巷子地方小吃、上海田子坊艺术展卖,都是在保留历史外观、再现文化场景的前提下,对已经失去活力的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命形式,通过时空延续、功能置换、空间重组、符号提炼等手法,将创意办公、民俗展示、文化展览、摄影艺术等功能嫁接,既保护了历史建筑本身,也赋予了建筑新生命新角色,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平衡。天津市和平区充分利用庆王府、静园等历史建筑建成一批文化展馆对外开放,并依托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天津军管会旧址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开展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探索出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式。同时利用洋楼资源,发展洋楼经济、总部经济,着力以五大道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万国建筑小镇、高质高新企业总部基地,以文化创意、文化演艺、艺术品拍卖、特色休闲旅游、国际性主题会展等为主题,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及文旅项目,走上了以文物保护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
(作者:任吉东,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