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刷视频赚取现金 警惕“便宜”背后是套路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09





  互联网时代,万物皆有成为风口的可能。然而,也不乏违规违法行为借壳上网。譬如近来火爆的移动端App“看新闻、刷视频赚取现金”,看似艳丽的画皮之下却是吃相难看、动机不纯的“收割流量”。

  进入这些App后,用户仿佛进入了“连环套”。限时邀请规定数量好友、强制观看广告内容、暗中诱导进入第三方商业平台……这些或明或暗的坑,让“看新闻、刷视频赚取现金”成为看上去很美的承诺。

  用户或许能借此赚上几十元、上百元,然而与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与App运营方获取的广告收益相比,堪称九牛一毛。相伴而来的过度索取应用权限,不仅加大用户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更显得这些App居心叵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来不会“天上掉馅饼”等常识虽已深入人心,但依然有人愿意以身涉险,被小恩小惠诱惑上钩。这说明网络空间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不比现实社会更轻松。手机用户特别是中老年用户,对名目繁多的手机权限无从辨别,对花样翻新的诱骗伎俩疏于防范,更容易被不良App所“围猎”。

  互联网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为资源高效合理调配提供新手段,但万物行之有常,以利而兴的App逃不过“利尽则散”的命运。坐拥全球最多用户的中国,固然是移动端App发展的乐土,可特色定位不清、核心用户不明的产品,即便依靠利诱短时间聚拢人气,最终还是会堕落为网络世界“牛皮癣小广告”,乃至制假售假的帮凶。

  公众或许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从业者或许难抑饮鸩止渴的冲动,这就更需要互联网信息监管部门及时发挥职责担当。作为现实社会的投影,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手机浏览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用户个人习惯偏好等,都应纳入“数字人格权”的范围。在划定“数字人格”保护红线的同时,法律法规需要对App推广路径、发展方式有所界定,用白纸黑字为网络世界扎下一道健康发展的屏障。


  转自:半月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