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影视行业的潮流和趋势是什么?
用什么样的“造词”,才能形容影视界从大事到大势、从形势到趋势、从题材到类型、从编剧到整个行业与产业……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风向”?
还在用“超级IP时代”这个传统词汇吗?还在频繁使用“粉丝经济”的话语体系吗?还在反复提“新主流影视”这个流行概念吗?……
似乎不用这些风靡一时的词语,就不足于解剖和寻找影视剧爆款的造星机制、创富神话和现象生成模式。
但这些造词,确实不足于解读和诠释当下已经、正在和发生的影视需求暗流和未来发展趋势。
华语国际编剧节旗帜鲜明地用“新场景、新跨界、新升维”,来捕捉与描述当下影视界面临着前所未来的变局及其契机与挑战——
从大众爆款到圈层爆款,超级IP进入新文创集群的3.0时代;从国内影视剧“跨界圈粉”到“带货力指数”,粉丝经济正在进入“跨界?众创?世纪”时代;从“国家现实题材导向”到“国家红色题材战略”,“新主流影视”进入国民主流新文艺的新时代……
这都指向一点:从大事到大势,从形势到趋势,中国影视行业进入变局时代;未来三年,“大洗牌”将成为重建企业模式、重塑行业格局、重构产业布局的主旋律。这将意味着新一轮话语权、利益诉求和生态主导权的重新分配。
认清大势,预见趋势,取势而为,顺势而行,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北京名赫集团联合主办的华语国际编剧节,在2019年举办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从第一届华语编剧黄金周大会,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编剧主题峰会……我们一直立足前沿,进行当下性、对策性和趋势性的研判和预判,希望能为整个行业乃至产业提供锐见、洞见和远见。
2019年6月19日,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华语国际编剧节将在上海Galleria格乐丽雅(中国)艺术中心召开,深度探讨——中国影视行业进入“大洗牌”的变局时代,我们怎么看,如何办?
华语国际编剧节或许应该做“一条鲶鱼”:从“搅局”开始,搅动市场、商业和资本的“活水源头”;继尔“做局”,从战术到战役,介入企业、行业甚至整个产业的“布局”;最终,我们要“重塑格局”,在国民主流新文艺、中国故事革命和世界影视潮流新趋势之中,重建华语编剧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培养体系,重塑其职业形态、行业业态和产业生态体系。
一、搅局:
从“大众爆款”到“新文创集群”
还在用“超级IP时代”这个传统词汇吗?
NO!影视界已经进入“新场景”了:从大众爆款到圈层爆款,超级IP进入新文创集群的3.0时代,孵化“新物种爆款”成为场景转移的重心。
超级IP的神话,已经像一个吹胀的大泡泡,虽然绚烂无比,却一捅就破。以IP为名的超级IP、大众爆款和国民现象级作品,越来陷入国内“偶然”(国内制造的像是撞了运气)国际“必然”(国际智造的就屡屡应验)的“尬”对比。
而试图以次元圈层为策源地,破壁、出圈,寻找和打造下一个小爆款、小超级IP、小现象级产品,也嘎然而止。
这不是转型问题,而是转场问题。2019年,影视界从企业、行业到产业链,正在发生“转场”:从泛文娱全产业链,到次元圈层新受众需求链,再到新文创集群全价值链……从寻找新题材、新类型、新人设、新作品、新内容等“独体IP”突破,转向新形态、新业态和新生态的“新IP文创集群”森林体系重塑。
随着这种新场景转移,寻找和孵化新文创集群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多品类之中最具引爆点潜质、从一颗优良种子就能生成出一大片新簇群,甚至重新形成一遍新森林的“新物种”,成为影视界切身相关的重大现实攻关问题。
问题导向——2019,影视业/编剧人,你还会好吗?
这个年度第一问,从年初到年中,一直不绝于缕。前者是整个影视“行业之问”,后者是华语编剧节“职业之问”。从“行业之问”到“职业之问”,带来华语国际编剧节的“专业之问”:“为什么会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北京名赫集团这两家集团,在这个时间节点和时代拐点,办这样一个编剧界的大会?!”
这个问题从2019年1月第一届华语编剧黄金周大会举办开始,就一直挂在很多人的嘴边。从费夷所思、质疑刺探、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奔走呼告……WHY?
中国青年出版总直属共青团中央,属性是中央级文创集团,以书刊出版、网络阅读、内容增值业务为主业,以服务于四亿中国青年、构建青少年思想引领平台为主责。
北京名赫集团是一家以多元化经营为主体的大型民营投资型集团企业,战略布局涉及地产、环保、健康、文化创意等板块,重点集中打造“文创集群”。
两大主办方,都是“转场者”——没有一家是专营于影视、深耕编剧界。所以,就连团队内部都曾有人动摇,“我们都没有从业经验,办这样一个编剧节,人家能信服吗?”甚至考虑请“外援”来站台,站出所谓的“专业形象”来。
但是,我们作为两家文创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推手,力排众议:“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和愿景,那何必再联合起来,去折腾这样一件事情!?”信心比黄金重要,愿景比钻石恒久。最终,双方整合的执行团队重新凝聚成一条心:我们就是要做一条比黄金还贵的“鲶鱼”!就是要进场“搅局”,颠覆编剧界、影视圈、文娱产业链等习以为常的误区和盲点——
你以为2019年编剧界最大的问题,是发展危机?NO!是整个“生存状态都要颠覆了”!
人工智能、量子革命、大数据、云计算、超级大脑——制脑权之战……新一轮重大科技与产业革命,以及秩序重组的契机与挑战,正在给中国-世界、每一个中国人甚至整个人类,带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连接网络的颠覆性变革。我们正跨在一个时代巨变、剧变和遽变的门槛之上。
新一轮中国和全球的“故事革命”正在、已经和即将发生!整个影视业的企业、行业和产业布局都在发生改变。以“文创集群”为轴心的整个超级IP宇宙体系都在重塑之中,编剧人,你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
华语国际编剧节不但提出问题,还要提供解决方案。我们首先聚焦于编剧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从“孵化项目”到“培育新锐编剧” ,从“创投剧本征选”到“华语编剧特训营”,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从项目初创开始,华语国际编剧节已经连续举办华语编剧特训营、华语编剧神灯计划和华语编剧密训营等数期培训,征选剧本超过1000本,已完成IP开发、进入运营阶段的影视项目有:
由邵玉清、邵庆峰编剧,高希希执导,蒋雯丽、郭晓冬主演的《权与利》;
由华语国际编剧节遴选的边军、贾一潇编剧,与山东卫视、青岛影都共同出品的影视剧《我是医生》;
由华语国际编剧节联合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项目创投共同扶持的青年编剧群体的影视作品《一只叫薛定谔的猫》、《嘎嘎!南岛队》……
这些都是研判和预判超级IP进入新文创集群的3.0时代,我们孵化“新物种——未来新爆款”的试验、试点和试错:在当下超级IP霸屏(特别是国际化的超级IP霸占眼球/注意力经济),类型爆款挤占时间流量通道(如只有爱情喜剧和悬疑类型电影成为荧幕常青树)时,我们如何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多样性、多维度、多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让更多小众化、个性化、反类型甚至是非主流的新锐、新鲜、清新的作品,能够得到阳光、雨露和有温度的土壤?
没有试验,哪里能够找到多样性的新物种?没有试错,哪里能够筛选出优良的种子?没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试点,怎么可能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无论是人还是作品,“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他们需要机会。
华语国际编剧节就是要给新编剧、新剧本、“新物种”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北京名赫集团“文创集群”的战略合作计划,华语国际编剧节指在重塑“连接、流动、开放”的编剧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为编剧人提供职业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培养与发展体系。
二、做局:
从“带货力指数”到“众创?世纪”时代
你是不是还在频繁使用“粉丝经济”的话语体系?
讲真的,影视界已经面临提起一只靴子(但另外一只靴还没有落下来)、想迈过门槛的“新跨界”了:从国内影视剧“跨界圈粉”到“带货力指数”,从国际IP文创体系“有爱经济学”到融媒体时代欧美影视“交互叙事新趋势”,粉丝经济正在进入“跨界?众创?世纪”时代,“新视界(新世界)”成为下一波影视潮流、创新和变革的焦点。
国内影视剧在近五年之中,以“IP化”为核心,以跨界圈粉为主要手段,对“粉丝经济”进行重度消费。如对网络文学超级IP的影视改编,跨越的只是文学、影视、游戏、综艺等不同的文艺和文娱“形态”界限,并没聚焦能将这些形态贯通融汇的故事轴线,从而打造优质化、精品化、主流化的不同内容产品;“明星完美人设”,反而替代作品内容的优质化,成为吸睛焦点——亦即从文本中心论转向了粉丝中心论,从而试图破壁出圈,在不同界域圈粉:从“原著粉”到“明星粉”,从“自来水”(自动自愿来支持作品的受众)到“路人粉”,从“脑残粉”到“黑转粉”(从抹黑转为点赞甚至吹捧)……基本把能圈的粉丝都圈了,能消费的“粉丝经济”都消费了。这是一种粗暴、粗糙、粗陋的跨界“消费粉丝”链条,链条的核心就是“明星完美人设”(而非产品中心)。好处是拓宽了消费的口径,但弊端则在于“把风险聚焦于最后一根稻草上”——一旦明星的完美人设崩掉,整个链条就断裂了。近年来大量的影视投资案例,血本无归,均是缘起于此。
近三年来,影视界开始关注影视剧集产品的“带货力指数”——这是我们造出的“新词”,用以形容影视剧从“明星人设”到“广告植入”和“衍生文创”等全业态链重构“吸金重点”的产品思维:影视“作品”的创作化,被替代成商业“产品”的营销化——影视界开始以“互联网产品思维”,来取代原来传统时代“文艺作品思维”,逆向操控影视剧集的产品生产。其优势显而易见——强化了粉丝和产品的互动,以及升级迭代的理念和方式:如针对受众的需求,快速地推出“试错品”,然后不停地迭代升级、寻找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供给模式。
这使影视剧集的创作和生产,越来越具有“产品运营”的思维与能力。但是,弊端却在于,把注意力的重心更多地放到产品的“带货能力”上——不是聚焦于产品在自身企业、行业和产业中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产品带动其他企业、行业和产业商品“一次性快消”的泡沫化繁荣经济,从而刺激观众和受众数量型而不是质量型的消费需求和欲望。这种“带货力指数”使影视剧集,跨的只是产品的不同形态、业态和生态,进行资源的跨界整合;却没有解决一个超级IP跨界整合资源、战略卡位、进行全链条运营的核心痛点问题——“贯通全产业链、全业态链、全价值链的讲故事的核心能力建设”。因此,“带货力指数”让影视剧集的“产品思维”打了折扣:关注点是别的产品数量消费,而不是自身的产品质量运营。
这一点,恰恰是迪斯尼、漫威宇宙、宫崎峻动漫等国际超级IP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这种“贯通全产业链、全业态链、全价值链的讲故事的核心能力建设”,才能让它们跨越文字、动漫、影视、游戏、周边衍生产品、文创旅游等各种形态、业态和生态,构建起来以“情感”而不是“消费”为轴心的“有爱经济学”。
而这,恰恰匹配了中国人口周期运动中的年轻世代更迭与需求嬗变:新受众,新需求,新消费。中国年轻群体正在形成以“三大独孤世代”的新主流受众,并形成不同的情感和消费需求:85-95后是第一大独孤世代,渴望“玩伴”——因此文创玩具成为童年影响一生的伙伴(如哆啦A梦);95-05后是第二大独孤世代,形成“羁绊”——因此二次元和趣缘社群蓬勃发展;05-15后是第三大也是最后的独孤世代,“陪伴经济学”兴起——从现实生活里中国式家长的陪伴式教育,到虚拟世界中各种网红和偶像的陪伴式成长。面对这种主流新受众和边缘-主流新需求,其他产业连上的各种形态和业态,都在想方设法给予匹配和满足,如快手、抖音、拼多多;但是,整个影视产业从观念到产品到服务,滞后不是一星半点——我们将其概括为“失同步化”:需求和供给不同步、不平衡、不充分。这也是为何“内容供给侧的改革”,一直是当下影视产品的攻坚难题。
内忧外困,影视界当下还面临着国际影视新潮流、新趋势的“跨界”竞争力——这不仅仅是跨越“国界”的问题,还在跨越文艺的“界域”,跨越时代的“问题域”。比如,从欧美影视“理念”故事革命,到迪斯尼+、奈飞等流媒体“生态系统”重塑;从操控游戏“交互叙事”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视界”……都已经在从 “做产品”(产品思维),上升到“做人”(新人设、新族群等“育新人”)、最后上升到“做理念”(重新定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国内国际局势与潮流的互动,它已经传导到国内影视界的平台与社会生态、产业与行业业态、作品与产品形态,甚至整个消费终端了——最典型的,就是从优爱腾三大平台的变动,到影视行业生产与制作的变化,再到从产品创生模式到消费方式的变革,如:内容(作品、产品)社交化,消费社群化(如趣缘社群),价值(如信用等级和信念体系)社区化。
这背后的脉动,其实正是国内国际互动的“主流新受众和新需求”:中国-全球的青年世代,正在从作品中心论、受众-产品互动论,转向以个人终端为中心的社交、社群和社区时代:基于作品或产品的“品质”审美,逐渐向受众自身的“品味”需求转移;但更主要的是,重心已经开如落向以个人为终端,形塑社交、社群和社区时代特定趣缘群体的“品格”(用户画像、消费特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族群认同、文化建构和社群治理)——以此为前提,一个可能会颠覆影视、文艺甚至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跨界?众创?世纪”时代,已经“未来已来”:新一轮的故事革命,是能不能“创?世纪”——开创什么样的视界、世界和时代;这不是个人式的 “独创”,而是UGC(用户产消内容)和PGC(专业内容生产者)在社群时代的“众创”;在故事革命中,众创出一个新的世界(世界观)、人生(人生观)和价值(价值观)——将是一种创世的跨界。
这不是从作品形态、业态和产业生态等以作品之“态”为中心的跨界,也不是以用户、受众、读者等粉丝之“爱”为中心的跨界,而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为中心的跨界——中国-全球青年新一轮的新文艺潮流、新文创符号和新文化运动,将会从此发韧。
面对如此“变?化”,影视行业何为,编剧何为,华语国际编剧节何为?就是做“局”!——整个影视行业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企业和行业发展瓶颈问题,而是要着眼于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而华语国际编剧节,从局外到局内,要为编剧人做出一个“良好的局势”出来。这需要远见、看见和定见——“三见”之识、能力和资源。
许多人总是高估十年后发生的变化,却低估两年内颠覆性的变革——因此,必须要有“远见”:大势所趋,新一轮中国和全球故事革命,寻找、发掘和培养“特殊的、紧缺的、亟需的中国故事核心人才”迫在眉睫。
过去方便总结,未来随意预测,但人最难的是“看见”——看见当下正在发生的需求暗流、切身重大相关的利益,然而却面临“看不见”的针尖之痛——在资源整合、战略卡位和全产业链运营的狂飙突进运动,以及骤然而至的凛冬环境之中,编剧人真正的痛点是什么?如前所述——贯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业态生态系统的讲故事的核心能力建设!
在看见和远见之间,需要的就是“定见”——选定了方向和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这就是从第一届华语编剧黄金周到华语编剧主题之夜,华语国际编剧节选定的定见之路:以“编剧人”为对象,推动其职业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构建成长、成才、成功、成就体系为核心的发展体系,重塑其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
编剧是“剧内人”,我们是“局外人”。局外人,试图通过华语编剧节,为剧内人“做局”。人生就是一部戏剧。讲故事其实就是在讲“人”生。而不同的“人”,将会讲述不同的“人”生。
华语国际编剧节就是在“育新人”——在所有的战略布局之中,培育那些能开创“新人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华语国际编剧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剧中人”。
三、格局:
从“新主流影视”到“书写新史诗”
你还在反复提“新主流影视”这个流行概念吗?
呀!影视界已经跃迁(或者就像星际旅行中被引擎跃迁)至“新维度”:从“国家现实题材导向”到“国家红色题材战略”,“新主流影视”进入国民主流新文艺的新时代——塑造国民英雄、重塑国民新主流价值体系、书写新史诗,成为主流、精品、经典的终极诉求。
2017年,国家层面第一次将“现实题材”作为文艺创作、内容生产和价值引领的标准,近三年来现实题材潮流已经席卷整个影视界——从《我不是药神》到《大江大河》……现实题材作品在批量崛起时,也带来重新定义现实主义、重建现实题材精品创作规划和生产机制体制、重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新需求。
2019年,“国家红色题材战略”已然布局成形,全面涵盖影视、歌舞、戏剧、文学等各种社会主义文艺的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从“‘红色经典’再造”到“再造‘红色基因’经典”,已经成为影视界必须正视的形势和潮流;而年轻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红色叙事”,也成为亟需解决的传统“新”命题
从2017年至2019年,“新主流影视”集中引爆舆论潮流,成为一个从圈内人到圈外人科普的流行概念: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从《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到《破冰行动》……“新主流影视剧”本身就成为一个“爆款概念”,试图消弥(但没有完全弥合)“主旋律与商业片”两个二元对立的概念、融合(但没有完全熔合)“艺术性与商业性”两种相互冲突的特质、重塑(但没有完全构建起来并得以重塑)“国家主流观念和个体亚文化价值取向”两个端点能够取得“史上最大公约数”的“国民新主流叙事”与“国民新主流价值观”。
这不是“升级”问题,而是“升维”问题。从“国家现实题材导向”到“国家新红色题材战略”,从“新红色叙事”到“国民新主流叙事”,如何统一传统“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观)、新时代“家?国观念”(中国中心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地球家园观)三个不同维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也成为“新主流影视剧”当下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
塑造国民英雄、重塑国民新主流价值体系、书写新史诗,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文艺重构“主流新文艺”发展趋势的三大关键词——这才是“格局”!
搅局,做局,最后一定要讲“格局”——而且,要做出“大格局”。所以,华语国际编剧节要在这种“大格局”中,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做出真正的“格局”。
“整个编剧黄金周大会,与好莱坞的编剧大师都能亲密接触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嗨?”我们曾经站在台上,温和而坚定地问道,气势却咄咄逼人,“但大家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请他们来?他们为什么肯来?你和他们,到底应该如何交流、互鉴和融合?”
“就是为了以他们为标杆,缩短从台下到台上5米的距离?那你有没有想过,当整个欧美一流的人才,都流向故事技术和理念创新的流媒体新领域之际,你却还在以几十年前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为标准!当中国公司跨越国界,以好莱坞人才团队打造中国影视作品,以及‘好莱坞’杀进中国市场,甚至在网络文艺领域也讲述‘世界故事’”时,很少人有人注意到:这一方面为‘中国题材世界表达’带来全球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挤压了本土人才成长空间,并造成培养与供给体系的‘断裂’——也就是说,当这些大师都来中国抢你的饭碗时,你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当整个顶层设计都在在着眼于中国-全球新一轮的新文艺潮流、新文创符号、新文化运动,重构新主流文艺、新国民价值体系、书写新史诗的原景和目标,你还抱着既有的传统观念和创作标准,那你的未来大师之路,是不是真的会‘未来’永远‘未来’?……”
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拷问,让我们“头角峥嵘”,甚至造成了听众轻微的不适和抵触——但犹如清水涟漪,很快就被随之席卷而来的话语风暴给吞没了。
“你觉得我们活动手册上的口号,是唱高调?新时代,育新人,强编剧,兴文化——华语编剧,中国故事,世界潮流。NO!这是我们提出的预警和对策!‘华语编剧’四个字,预示着你写的,就算是再本土化的小题材,都有可能直接被裹挟进‘再全进化’的大浪潮之中!”
伴随着我们逐渐提高调门的声浪,手册上的话,仿佛真的化成了时代大潮,汹涌而至——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场席卷中国-全球的新文艺潮流、新文创符号、新文化运动正在酝酿之中,新时代华语编剧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势在必行——你,亲爱的编剧,怎么办?!我们,又能为你做什么——焦虑的华语编剧人?
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回答2019!我们慷慨激昂,率先给出华语国际编剧节自己的答案:“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中国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历史的拐点上,我们倡办华语国际编剧节,并且举力‘第一届华语编剧黄金周大会’、华语编剧主题峰会、华语编剧特训营等一系列活动,就是想和各方合作,共育中国青年‘熠生代’,共建华语编剧‘熠星带’,共享新文娱大文创 ‘熠星宇宙’,共创中国故事世界IP‘熠星时代’!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路因梦想而诞生,人因梦想而伟大!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最终采用这几句话,描述整个华语国际编剧节的愿景、目标和梦想:重新定义编剧职业形态,重构编剧行业业态,重塑编剧产业生态系统——“华语编剧?中国故事?世界潮流”,连接网络和青年,连接华语、世界和未来,众创中国这部本身正在形成而尚未完成的“网络小说”,书写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史诗。
胸中有格局,笔下有乾坤。华语国际编剧节如是。华语编剧人亦如是。(庄庸、杨丽君)
(庄庸:华语国际编剧节组委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智库论坛执行秘书长,中国青年阅读指数首席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
杨丽君:华语国际编剧节创始人,华语国际编剧节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名赫集团副总裁。)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