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黄俊毅    时间:2022-04-26





  日前,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自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我国正式设立了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涉及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为何还要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携带的遗传资源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受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影响,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灭绝,亟待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拯救措施。

  植物园被称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不仅是名称的变更和面积的拓展,更在于物种、遗传和生态环境等维度的保护。这一改变必将带来植物物种收集与保存理念、规划配置、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

  我国地理跨度大,地貌、气候多样,植被类型丰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复杂,单一保护方法很难成功。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日益被各方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予以保护。我国拟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将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气候带与植被区划特点、植物物种丰富度、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等因素,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国家植物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国家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网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成后,各植物园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将有效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我国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通过国家植物园体系在多地迁地保护,可有效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灭绝风险,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