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文化融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好家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屠海鸣    时间:2022-04-19





【大湾观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到2035年,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由此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是血肉,制度是筋骨,那么,文化就是魂魄。我们既要血肉相连,也要强筋健骨,更要心灵相通、魂魄相依。基于此,必须加快推进大湾区文化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后,将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比肩的全球一流的湾区。区别于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深浅程度不同,且分属三个关税区、拥有三种货币,文化融合的难度更大。因此,应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认真分析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重点和路径。

  1.文化融合的重点是“寻根、铸魂、圆梦”

  文化融合的目的是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为此,需要沿时间的轴线,梳理出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源头、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应抓住“寻根、铸魂、圆梦”三个重点。

  寻根,是要寻找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根”。港澳与广东,书同文、话同音、人同种,尽管经历长期殖民统治,港澳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但港澳的文化底色没有改变,岭南文化是今天的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战乱,导致一批又一批北人南迁,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岭南地区,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渐渐形成了今天的岭南文化,因此,岭南文化的“根”在中原。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尊崇“天地君亲师”。儒家认为,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这个组织形态之中。儒家最讲家国情怀、家国一体。此外,道家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归结起来看,中原文化的“根”,就是“和合”文化。粤港澳三地家国文化源远流长,“和合”文化影响深远。共同的“根”,是三地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

  铸魂,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彼此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粤港澳三地同属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前,香港曾有人抛出所谓的“香港民族论”,是极其荒谬的。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是历史、文化、语言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香港人说的是粤语、写的是汉字,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不能因为近代以来经历了英国百余年殖民统治,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

  圆梦,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大湾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2021年7月16日举行的“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包括香港、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香港、澳门绝不能缺席,也一定不会缺席!推动大湾区文化融合,就是把港澳同胞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下,为这个共同梦想而奋斗。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今中国发展基础最好、最具活力、最有优势的区域之一,完全有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加强交流互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多来,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9市立足“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的实际,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形成了频繁互动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岭南文化为纽带,粤港澳三地交流合作日趋活跃。三地搭建文化产业展会、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促进资源信息共享与合作,支持文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各类机构在理论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

  以项目为载体,吸引港澳青少年入粤实习。广东省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和“百企千人”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引导三地青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使广大港澳青年更直观地感知和体会祖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粤港澳共同的历史文化,从亲身体验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广东省举办多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三地已经开始合作,携手将粤剧、潮剧、广绣、金漆木雕以及广府菜、客家菜等宝贵文化财富推向世界,助力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

  以上这些做法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有益探索,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交流互动”的层次,还需要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制度支撑,加强融合的深度、广度。

  3.文化融合的步骤要“由浅到深”

  “文化融合”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相互接触;二是碰撞和筛选;三是重新整合。三个步骤可以看作是文化融合的1.0版、2.0版和3.0版。由此可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还处于1.0版和2.0版之间。三地的文化融合还需要“由浅到深”,经过碰撞与筛选,把三地共同的优秀的文化元素筛选出来,并发扬光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在机制创新上着力,建立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粤港澳三地有高校联盟,建议依托高校联盟,建设大湾区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粤港澳文化融合中遇到的问题,为文化融合提供指导。港澳有广东多地的同乡会,大湾区内地9市也有香港和澳门的各类社会组织,建议依托这些社会组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机制,整合文化融合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提升制度保障的水平。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共同的创业舞台。香港的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优势,香港的赛马文化独具特色,粤港澳三地的饮食文化魅力十足、演艺产业的潜力巨大、时尚文化产业拥有一定基础。建议分析梳理这些优势,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基地,携手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共同举办一批重大节庆活动,促进粤港澳三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深度合作、携手创业。

  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上着力,拓宽文化融合之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建议发挥三地的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优势,开发一批新产品、发展一批新产业。

  文化融合事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均是主场、主角,聚焦“寻根、铸魂、圆梦”,会增加文化的情感和温度,增强文化的底气和力量;推进制度建设,会激发文化融合的内生动力。如此,才能实现“人文湾区”的美好愿景,助推港澳两个特区快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作者:屠海鸣,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