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10.0%,文化企业延续了向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创新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文化金融是金融领域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业态。
资金
11月15日,电影《长津湖》全球票房累计突破了8.74亿美元,正式超越《战狼2》(8.7亿美元),登上了冠军宝座。出色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一波三折”文化金融合作。
电影一开机,就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中断。正式开拍后,人力物力投入巨大,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影片之一。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告诉记者,北京银行作为与博纳影业集团保持紧密关系的伙伴,第一时间与博纳影业集团开展专项对接,以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了1.4亿元专项信用贷款资金的审批和发放。在影片制作中期,总投资的增长给博纳影业集团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银行坚持服务“不撤档”,再次设计专属方案,增加了1亿元的授信支持。
“正是金融机构的审时度势和科学支持,通过金融工具化解了电影出品企业的燃眉之急,保证了这部影片顺利完成,使影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侯光明说。“金融业为加快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了资金支持,电影文化产业日新月异发展也为金融业不断拓展空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平台。”
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是文化金融的重要业务内容。从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的调研情况看,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近年来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末,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88%。2015-2020年,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17.61%。
二是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15-2020年,调查的30家银行中有70%即21家银行针对文化产业融资特点开发了文化产业信贷产品。
三是文化产业专属信贷产品不断丰富。截至2020年末,在调查的30家银行中,文化产业信贷产品余额为926亿元,其中,文化专属产品余额737亿元,占比为79.59%。主要产品形式包括影视贷、文创贷、文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和著作权质押贷款等。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开发的专属信贷产品,在资金价格、审批效率、风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能够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地满足文化企业融资需求。
“文化金融,文化是核,金融是工具,尊重规律、回归本质才是王道。”侯光明说。
疫情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创,很多文化行业因此出现停滞。文化产业领域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面临着较大的波动与变化,由此文化金融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据《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显示,一年多来,文化金融为文化产业的“重启”提供了巨大支撑。面对疫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作为,进一步扩大对文化产业的贷款规模,有力支持了文化产业复工复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30家银行(21家主要银行和9家中小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561.5亿元。
“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措施,配套以财政、税收政策,以降成本、降费用等为主要内容,有力促进了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产,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很多政策也已经开始关注一些中长期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说。
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助力文化企业共克时艰。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融资规模616.8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14.98%,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19.23%;深圳市政府通过贴息政策解决文化企业融资贵的问题,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解决融资难问题;宁波市强化政策引导力度,围绕文旅企业在应急融资、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强银行、保险、地方股权交易中心等多部门合作协同,有效缓解了宁波文旅企业的发展困境;南京市针对文旅行业特性,以文化金融为抓手,出台了扶助文旅产业四项政策,同时成立“首贷中心”“续贷中心”,集中受理中小微文旅企业的首贷、续贷申请;成都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构建出“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化金融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未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进行布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1234.90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社会融资总规模的45.44%。
数字经济正在重构新时代文化金融。
抵质押模式是银行信贷业务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数字时代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形象、创意等这些无形资产是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
“文化企业通过自身的核心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还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包括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还缺乏标准,缺少专业化、规范化、权威性的评估机构,质押手续办理过程相对复杂,质押品处置变现难度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银行信贷的积极性。”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洸说。
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刘德良认为,商业银行的贷款仍然是文化产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本身要和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工业化发展模式去匹配。“因为文化企业大量以个体创作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其实是不太需要融资的。真正需要融资的文化企业是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道路的企业,需要和金融工具进行结合。”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教授认为,文化金融领域离不开几方面要素,即“四元动力”,包括新技术、新文化、新金融、新制度规则,这些要素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排列组合,直接制约了一些创新能否顺利推进下去。“文化金融各相关服务机构应牢牢把握契机,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推进无形资产数字化建设,规范文化数据治理和管理,完善产权评估、担保、交易、处置和登记管理的各个服务链条,为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困境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未来数字文化产业金融发展的方向,刘德良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数字文化产权将成为未来金融产品开发的核心对象之一,第二是依托于平台、金融机构和内容生产方形成一个三方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第三是产业资本将成为数字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