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为何须系统提升“五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李后强 李单晶    时间:2021-10-11





  编者按 


  省委书记彭清华在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带动力、文旅产业竞争力、优质产品供给力和文旅综合支撑力。如何准确把握“五力”,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系统提升“五力”?本期思想周刊特邀专家学者撰文解读。

  “五力”各自定位和功能不同,缺一不可、互动耦合,可叠加形成强劲合力和动能,对四川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化是根与魂

  巴蜀文化是川渝的天然基因和原生动力,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核心任务。作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荆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共同编织了长江文明的三组谱系。巴蜀文化的悠久性、完整性、独特性、包容性、丰富性,形成了巴蜀地区魅力无限的文化软实力。巴蜀文旅产业的发展,不论手段如何创新,技术如何现代,产品如何多样,文化始终是各种业态的内核和“芯片”,这既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是文化使命。在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既要传承巴蜀文化最本质最特色的文化元素,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体现文化遗传的一脉相承和文化创新的与时俱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五大辩证关系: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文化原生态、区域个性与世界话语表达的关系;传统审美与现代时尚的关系;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的关系。尤其要突出以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为引领的文化符号和核心IP,与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诗酒文化、宗教文化等融为有机整体,形成多样性文化生态的新表达。建设文旅强省,还要善于向国内外展示鲜活生动的巴蜀文化,五彩斑斓的巴蜀画卷。

  区域是形与体

  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区域协同带动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强大的势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区域是文旅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区域协调,活力迸发。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比其他产业更加强调空间的整合及市场开发管理的有机协作。任何地区,不管文旅资源富集或者贫乏,都要自觉地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一核五带”的全省大棋盘,这样才能获得整体发展的带动与辐射。同时,还要自觉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让川渝文化旅游文气、商气、人气真正浓烈起来,物流、车流、资本流真正畅通起来。除此之外,每一个具体的景点,一村一镇一县的文化旅游开发,都要树立区域协作的理念,充分认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在资源属性方面,相同的资源,相近的资源,相似的资源,要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资源;在景区开发管理方面,对于主题相同、目标相近、业态相似的景区,要鼓励支持整体打造和同心运作;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要坚持整体营销、线路营销、同频营销,以形成更大的传播力、震撼力和记忆力;在景区监管方面,尤其是在疫情反复的当下,要做到疫情信息共享,游人资源共享,市场要素共享,以大数据为手段形成有效的智慧协作。除了“一核五带”的地理空间协作外,还要大力推动长征文化、诗词文化、川茶文化、民俗文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区的协作与融合。市场是天时,区域是地利,协作是人和,树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学观。区域协作带动,要突出差异性、统一性、共赢性原则,形成行政层面、制度层面、企业层面的组织协调和交流沟通机制。

  产业是经与脉

  经脉通,全盘活。文旅产业主体是企业,文旅竞争力的关键在企业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首先要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文化旅游企业。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文化旅游企业党组织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文化旅游“国企队”。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一流亲商护商营商环境,建立高效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巴蜀气派和国际胸怀的文化旅游领军企业。文化旅游产业是创意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具有带动性、融合性、裂变性,要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养医疗、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体育运动、会展物流等多业态的融合与渗透。要抓住和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科学地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用不同的资源服务不同的市场,杜绝雷同竞争和低效率恶性竞争,要鼓励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走出省外、走向国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健发展的企业“顶梁柱”。文化旅游企业的评价既不能用社会效益替代经济效益,也不能用经济效益替代社会效益,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一个效益的缺失或短腿必然会失去另一个效益。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在两个效益中设立合理的指标。

  产品是血与肉

  产品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石和底气,是文旅系统的血与肉,必须努力提升优质产品供给力,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全省各地在开发文旅产品中,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集中优势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深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一要体现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生命,求新、求奇、求特、求异是消费者的本能动机。旅游的本质是“觉变”,即换一个地方寻找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变化,不能引发“觉变”的景区是失败的景区。要对传统大众资源进行融合转型,敢为天下先,创造市场没有的文化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要体现产品的生活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景区发展的方向。旅游景区的实质是让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自己的生活场景。因此最好的旅游场也应该是当地人最好的生活场,不仅仅是为游人打造的景区,也是属于本地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三是体现产品的生态性。在产品打造中要贯穿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思想,倡导低碳生活,为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文旅产品要形成上中下游的生态链,促进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市场的生态平衡。四是体现产品的美学性。文化和旅游都是美的产业,都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美好生活之间矛盾的好抓手。要充分体现文化旅游的美学特性,从设计到建设,从管理到服务,从硬件到软件,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要体现美学美感美德,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体现产品的体验性。从旅游发展初期的观光产品到今天的沉浸式度假体验,让老人、中年、青年、小孩都有各自不同的“觉变”,让游客停下来、慢下来,真正实现心灵度假,心身休养,是文化旅游业的转型前提。六是体现产品的互补性。文化旅游产品要杜绝相互模仿,杜绝千人一面,杜绝同质竞争和杀价竞争。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互补的差异化竞争。七是体现产品的先导性。不同发展时期,总会涌出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这是对文化业态、科技手段、产业形态的创新,是对市场需求的引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四川应该成为全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

  支撑是骨与基

  没有骨架与基垫,文旅巨人就无法站立,就会患上“软骨病”。综合支撑体系是文旅强省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交通、人才、数字、金融等方面。近年来四川的交通有较大的提升,但还要进一步在立体交通网络上狠下功夫,形成航空旅游、动车旅游、自驾游的全面全新格局。要高质量完成交通兴旅任务,形成陆空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体系,推动交通开放合作和城乡区域交通协调达到新高度新水平。全面建成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形成便捷顺畅、高效经济的万亿级客货交通圈,实现旅游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化。人才是文旅发展的引擎和关键,四川要打造文旅产业人才高地和热地。目前,旅游高端人才总量太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资源和旅游人才资源不匹配、旅游人才流失严重,要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要有高中低不同层级的旅游管理服务人才。职业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优势,自觉服务于文化旅游强省的需要,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支撑方面,要实现智慧旅游数据资源共享化,产业运行数字化,市场营销精准化,行业管理智能化。通过大数据让传统旅游更聪慧,旅客人群掌握更准确,景区营销更精准,各项服务更高效。在金融支撑方面,要创新“金融+文旅”的服务体系,把金融从传统房地产抵押模式中解放出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打造多种文化旅游的金融产品。

  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着力提升“五力”,是系统工程和务实操作,要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在落地落实上真抓实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巴蜀文化是根基,区域协同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关键,优质产品是核心,综合配套是保障。提升相应的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供给力和支撑力,就能形成一个完美的稳定的五边形结构,为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注入强大的持续动能。(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