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外文化贸易赋能国际传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刘惟蓝    时间:2021-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更大力度推进国际传播领域的守正创新,加快构建多主体、多层面、多形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对外文化贸易既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国际传播发展态势看,国际传播已不再仅仅是政府机构和专业新闻媒体的行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各类主体和国际贸易、人文交流等活动都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采用文化贸易的方式扩大本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实现对外文化贸易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国际传播的过程。对外文化贸易与国际传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质量的对外文化贸易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起到赋能国际传播的作用。与此同时,有效的国际传播则有助于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进而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从当下国际环境看,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肆意诽谤、抹黑中国,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采用文化贸易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不仅是因为电影、电视、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生动形象、娱乐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还因为用市场化手段“卖出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能够“对接”不同国家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更容易为各国民众所接受,从而形成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共鸣。

  对外文化贸易要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赋能国际传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在五个方面协同发力

  以强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走进去”。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更好地走出去,关键是要“走进去”。这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结构、居民消费偏好,根据不同国家民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既承载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又能为各国民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以民心相通促进文化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是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人文基础,也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社会根基。充分发挥我驻外机构、驻外新闻媒体、跨国企业、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作用,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沟通中外文化中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在传递中华文化中的媒介作用。

  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外文化贸易要更好地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扩大有效供给。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创作开发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拓展文化服务贸易新空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将为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要主动适应RCEP实施后更加开放的环境和竞争更加充分的新形势,加快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步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高文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扩大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提高对外文化贸易附加值和扩大国际传播的双重收益。

  以做优做强文化企业夯实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对外文化贸易。要大力推进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数字化开发、数字化融合、数字化生产,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文化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布局,建立境外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

  (作者为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首席专家)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