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音乐产业园区 重塑产业价值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 影    时间:2021-09-22





  2009年,首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批准组建。至今,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各地音乐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在会聚音乐人才、促进音乐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显现成效。当下,实现升级与创新、处理好投入与效益的关系,成为关系音乐产业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21年服贸会中国(北京)音乐产业大会上,中国音乐产业聚集区的内容建设与运营的专题讨论受到业界关注。
  音乐产业园区转型发展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是为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产业集聚区。从2009年起,经有关部门批准,相继在北京、广东、上海、四川、浙江建立了5个音乐产业基地12个园区。在此之外,全国各地的音乐产业园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轩目睹了音乐产业园区10余年间,从传统业态的音乐制作、文化演艺,到今天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巨大变化。“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从传统基础的音乐产业内容向数字化和科技化转型发展,这两年看到的杭州中国数字音乐谷,就是以音乐数字化作为园区的发展方向,深圳在建的音乐科技产业园区以音乐科技作为发展方向。”徐轩说。

  《2020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近4000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线下演出受挫,音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成为行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动力。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沉浸式等新兴技术在音乐领域被广泛应用,人工智能、5G、云技术等塑造数字音乐产业内容多元生态。

  科技赋能带动整个音乐产业深度变革。深圳音乐科技产业园区筹备于2018年,用高科技赋能音乐产业跨越式发展,园区一期建设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以音乐为核心,同时发挥深圳国际科技之都的优势,园区建设将在民族音乐文化数字化升级、AI人工智能音乐应用、音乐创作工作室、音频技术开发实验室,以及企业数字化展示等方面发力。

  园区总经理李伟佳介绍,目前场地已经全部落成,进入前期装修阶段,已经有5家企业入驻,包括音乐科技类装备企业、音乐版权企业等。预计整个项目在2022年底全部落成。李伟佳期待,园区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音乐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对音乐会有更多的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科技设备上的多元音乐文化内容,让音乐产业能够在大都市有更年轻化的呈现。

  1919园区是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园区之一,有多年空间和内容运营的实践经验。在当下后疫情时代,1919园区也在尝试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贴近未来年青一代音乐消费主力军。1919园区总经理高金红关注到“95后”“00后”“Z世代”人群的消费观念,始于颜值,要求品质,忠于社交。他们非常喜欢有创意性的社会空间,喜欢人性化的服务和内容,特别喜欢好玩、丰富的音乐消费场景,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之买单,消费能力强。她认为,基地园区面临创新变革的现实现状,要抓住“Z世代”这股新生力量。

  全产业链条开发

  在音乐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上,进行全产业链条的开发,搭建投入与效益间的新型关系,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作为投资者,北京共融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亮注重穿透产业链进行布局,“如果园区同时容纳了核心层、关联层、拓展层等相关业态,再加入一些新的技术,那么它就有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高金红认为,要注意强化区域协同效应,从全产业链条上去打通各环节的服务工作。她表示,作为产业集聚区,就是要把全产业链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拉长,让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好发展,大企业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够把核心力量释放出来,在园区里形成生态圈。这样做,不管是在宣传成本还是人力成本上,都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她分享了打通产业链条的服务经验:“在企业服务上,定期做一些政策的指导,包括知识产权的服务,金融、基金类及市场类的业务对接。营造邻里氛围,让大家在基地园区里就能够形成内循环。”

  李伟佳相信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现在科技产业领域有很多内容的需求是与音乐相互结合。我们的定位是要形成一个音乐内容、音乐科技加信息化产业结合的集聚地,形成整个产业链的互通。我们前期会吸纳一些音乐工作室;中期是做交互环节,让一些科技类的研发公司来衔接;最后可能做产品端,比如推出一些音乐科技类的产品。”

  在处理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上,李伟佳表示,集团前期更多在公共配套设施上进行投入,要减轻入驻企业进入后的运营负担。前期投入相对较长,如音频实验室、录音棚等配套设施,吸引音乐内容创作者进来。中期则结合技术研发环节,与更多企业联手合作。最后产品转换,打包形成整体技术输出。“园区运营的回收可能需要3到5年的投入周期。”李伟佳说。

  在徐轩看来,提升音乐产业园区的效益,实现园区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深度参与到园区的企业运营和发展当中去,有平台思维、园区思维,以孵化器的模式、投融资的模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也扩大园区的收益空间。此外,在内容上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内容,要加强数字和科技领域的内容引进。在服务上升级,注重法务、资源、投资等对接,国际、国内相关平台的对接等,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内容。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