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走”引领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9-06





  当前,数字新业态、文化新场景蕴含无穷无尽的产业新动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从2020年获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到如今形成了一批开放创新成果,经验做法不断成熟,服务业开放步伐持续加快。未来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服务的能级。在此背景下,北京又将如何进一步壮大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9月4日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主论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谈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联动,形成“五子联动”,打造叠加效应。

  “这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合作空间,以先进文化引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也提供了崭新的机遇。”莫高义表示,未来北京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发挥文化产业的高渗透性、高关联度的发展优势,促进“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壮大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莫高义谈到:

  第一,优服务,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文化是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按照全市“两区”建设工作部署,文化旅游领域正在积极推进12项重点任务。我们将聚焦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加强规则建设,既抓已有政策落地,又抓政策集成创新;既应招破局、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又主动谋划、前瞻布局新业态的发展,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宝贵机遇。当前,“数字+文化”成为大趋势。围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专项研究文化新业态企业管理、扶持的政策举措,抓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园区,深耕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第二,抓赋能,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适配,全链条、全方位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正在持续重塑文化产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资源丰厚、文化要素集聚,互联网平台多、用户规模大,拥有发展文化新业态的显著优势。我们将抓住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契机,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消费者、创意者、生产者和社交行为、文化传播,增强首都文化资源衍生数字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率先推动数字内容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数字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第三,强主体,着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超一百亿元的有15家。我们将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对于整体规模优势明显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包”,助推其向千亿级迈进。对于高端文化科技制造业,着眼大数据、5G+8K、AR/VR等,聚拢资源,涵养发展潜力。抓住深化新三板改革契机,发挥“投贷奖”“房租通”等金融政策作用,对高成长性的中小微、初创型文化企业加强扶持引导。推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聚焦文化主责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做优做强。

  第四,促消费,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只有最终落实在消费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将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做好“文化+”的文章。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转化,持续推出《最美中轴线》等文化体验类产品,支持线下文娱资源数字化转型,积极创设智慧文旅、智慧观赛、线上演艺、VR游戏、云展览、云娱乐等消费新场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依托中轴线申遗以及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重磅文旅产品,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和新首钢等文化地标,推进“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建设一批文化休闲商业综合体。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国际视听大会等文化节会,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发展,在交流互鉴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